看书士 > > 冰心传 > 第7部分

第7部分(2 / 2)

③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另一位“五四”启蒙运动时期的旗手李大钊,在他1916年夏天从日本返回祖国之后(这一年他二十八岁),就出任了《晨钟报》副刊的编辑,在他发表于1916年8月《晨钟报》创刊号上的《“晨钟”之使命》一文里,他也表示了自己的与陈独秀相近的看法。李大钊认为:法国之所以能够发生1789年的推翻帝制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是因为法兰西民族产生了象孟德斯鸠和卢骚这样的思想家。基于同样的观点,他同时认为:代表德意志民族的灵魂的,不是象俾士麦那样的政客,而是象海涅这样的诗人。因此,他极力主张改造我国的旧文明,旧文化,旧文艺。他希望我国也产生出象孟德斯鸠或卢梭这样的思想家来。李大钊说:“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声,而新文艺之勃兴,尤必赖有一二哲人,犯当世之不韪,发挥其理想,振其自我之权威,为自我觉醒之绝叫,而后当时有众之沉梦,赖以惊破。”他还充满了热诚地表示:“记者不敏,未擅海涅诸子之文才,窃慕青年德意志之运动,海内青年,其有闻风兴起者乎?甚愿执鞭以从之矣。”1917年1月,杰出的开明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以欧美的大学为蓝本,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这所昔日充满了绔裤子弟恶习的半衙门状态的高等学府,变成了一座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可以坦诚地阐述自己的新鲜见解,又可以互相交流思想的,充满生气与活力的论坛。蔡元培实行兼容并包的办校方针,在他选聘教授的时候,绝不受党派与政治立场的左右,只要是学有专长又能够言之成理的人,都可以在北京大学任教。在这种方针的指导下,抱有各种不同的信仰又都学有专长的教授,都被蔡元培请上了北大的讲坛。他任命陈独秀为北大文学院长,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等,这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们,都先后参加了北大的教授团。当时,最富有生气和最具有才干的中年和青年知识分子们,都自然而然地聚集在蔡元培的领导之下。而这些杰出人物的思想和言论,对当时的一代青年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些人物的倡导之下,一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传统的文学观,提倡写真主义的新文学的文学改革与文学革命的浪潮,就在“五四”事件发生的前夕,在当时的大学里,蔓延开来了。

几年之后,青年女作家冰心,就用她的写实主义的“问题小说”和她那些清新动人的散文诗,实践了这些巨人们倡导的文学理论,为“五四”以后的新文学,贡献出了令读者喜爱的新作品。

1918年8月,十八岁的冰心,以全班最高的分数,从贝满女中毕业,并按照贝满女中的传统,以第一名的身份,编写了“辞师别友”的歌词,在毕业会上做了“辞师别友”的演说。

毕业班的十八位学生之中,有十四位分别回到了原来的母校(升入贝满女中之前的另外一所教会中学)去教书,而只有冰心与另外的三位同学,从贝满女中升入了协和女子大学预科。——这既符合冰心要当医生的愿望,又得到了她的父母的支持。

正是在这里——协和女大理预科,冰心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也是在这里,冰心迎来了震撼全国、也震动了整个世界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影响和改变了她一生的生活道路。

………………………………………………

第三章“五四”

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把我“震”上了

写作道路。

——冰心:《从“五四”到“四五”》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了。

从政治历史的角度说——它把中国的近代历史,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推进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但是,这场运动的意义自然还不止于此,那就是——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同时,也改变了一代知识分子(包括冰心本人)的命运。因为五四运动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历史上启蒙主义思潮的开端,启蒙主义要求人们从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挣扎和觉醒起来,反对专制和愚昧,争取过一种平等和自由的生活。具有文化修养,和接受了西方近代思潮影响的一代先进的知识分子们,就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这样的责任。

关于五四运动的历史真象,只要我们查找翻阅1917年至1921年前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刊物和报纸,就会使我们这些无幸参加这一伟大历史变革运动的后人,对于当时那一代思想界的巨人们奋笔疾书,大声呼吁出来的,震聋发聩的,各种社会的,政治的,道德伦理的、文学艺术的以及其他方面的种种主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五四运动以后,直到现在,这中间虽然经过了六十多年的时间,而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许多学者,包括中国的学者,也包括外国的学者,却一直不断地有人在研究五四运动及其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意义,或研究它对中国现代历史进程的影响。这些学者中间,有的是亲身参加过五四运动的所谓“五四”时代的青年,也有的是年纪略轻,没有来得及亲自参加五四运动的后来人。他们在各自的著作中,所阐述的对于五四运动的认识和观点,可能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他们的看法却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他们都异口同声地承认: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

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古老中国,一直保持着小农经济,这样的经济状态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而不曾变动,这就使中国长期呈现出一种死气沉沉的、停滞的、静止的状态。也正是这种经济制度,才使封建主义的专制政治制度延续下来。在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下的思想界和学术界,也必然就是一潭死水。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除了孔丘的学说之外,其他的一切学说都是异端邪说,都是不能允许存在的。

到了近代,鸦片战争以后,欧洲资本主义的工业经济和科学技术,渐渐地侵入了中国,种种不平等的条约陆续地强加在了中国人民的头上。中国人民一方面反抗外国帝国主义势力的侵略,同时也深深地感到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腐败。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不对国家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进行重大的改革,中国就不会有能力抗衡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中国的思想界,也必须改变一潭死水的状况。这正如在五四运动发生后不久,李大钊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中国的农业经济挡不住国外的工业经济的压迫,中国的家庭产业挡不住国外的工厂产业的压迫,中国的手工产业挡不住国外的机械产业的压迫。”

鸦片战争可以说是揭开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同时也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序幕。爆发于1851年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