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娘子,婢子好像听到是李郎君在叫门……。”红杏刚才显然是在沐浴,她连衣衫的扣子都没扣好,就急急忙忙跑出来,结果才发现,李昂已经站在了后院的凉亭中。
她身上大片的雪腻露着,让李昂眼前一亮,红杏又惊又羞,俏脸一片羞红,转身被想跑。
“站住!”李昂大叫一声。
红杏就像中了定身术似的,脚也迈不开了,回头望来,见李昂正笑吟吟地看着她。
“红杏,过来,还是红杏知道心疼本郎君,来,本郎君有赏!”
“哼!”
身边传来黄四娘一声冷哼,李昂悄悄对红杏眨了眨眼,满是求助之意,红杏犹豫了一下,背着他扣好了衣衫,才走过来。
“红杏啊,你家娘子可是身子不舒服?怎么不找郎中来看看?”
“娘子她身子骨没事。”
“那这是怎么回事啊?你们跑回来干嘛?”
“娘子她………”
“红杏,你去帮我煮碗茶来,记住,只煮一碗。”黄四娘听他俩一问一答,立即对红杏下令。
“是,娘子。”红杏瞟了李昂一眼,表示自己无能为力了。
等红杏离开,凉亭里陷入了尴尬的平静。“四娘!”李昂坐到黄四娘身边,立即能闻到她身上传来幽幽的体香。
他连叫了几声,黄四娘都不理会,李昂索性也侧卧下去,然后伸手从后面搂着她的腰,这样的夏日,她身上穿着的丝绸衣裙很薄,李昂能明显地感觉到搂住她的那一瞬间,她的腰肢儿一紧,然后慢慢软下来,软得没有骨头似的,那S型的线条如柔滑的水波似的。
“四娘!”李昂的手沿着她平滑的小腹,慢慢往上滑动,到徐隆渐起处时,黄四娘终于有了反应,用团扇的柄儿打了他的手一下。
“李昂,你实话跟我说,你究竟想干嘛?”黄四娘的呼吸有点急促,薄薄的诃子里一起一伏。
“四娘,你打我干嘛,不打你不就知道我要干嘛了吗?”
“你………你别想……你别当我不知道,这两次招标,还有这段时间的卖盐的钱,你把自己那一份全抽了出来,你是不是不想经营下去了?你要是不想干,当初为何又要把我拉进去?”
黄四娘用粉背撞了他一下,索性坐起来盯着他。
“四娘,你想多了。”李昂解释道,“你也知道,我如今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立锥之地,我把我应分得的那部分钱抽出来,只是想把华家旁边的那些地买下来,盖栋房子,置些产业,不信你去问问华老,他正为我张罗着这事呢。”
“我不问,你别想诳我,你前后分了一万多缗,盖栋房子用得了那么多吗?你说,你竟然想干嘛,这盐生意你还做不做?”
黄四娘不依不饶,她把全部身家都投了进去,全是因为李昂。现在,李昂却有抽身的迹象,却不和她说,这让她有种被利用的感觉,她是如此的相信李昂,他怎么忍心这么对自己呢?
******************
PS:鞠躬拜求订阅,求月票!
。(未完待续。)
第0148章科举之道
宁静的村廓,白的炊烟和灰色的暮霭交融在一起,像是给墙头、屋脊、树顶和街口都罩了—层薄薄的轻纱。
布谷鸟在河边的树林子里,用哑了的嗓子呜叫着,又不知道受了什么惊动,拖着声音,朝远处飞去。
黄四娘家后院墙边的杨柳树上,落了一树夕阳的金光。凉亭里,黄四娘的眸光静静盯着李昂,想从他的表情中,分辨出他内心的真实的想法来。
她香肩那透明的轻纱下,锁骨清洌,雪光如腻,鼓腾腾的诃子随着呼吸起伏着,诃子上的两朵牡丹仿佛在风中微颤着。
“四娘,我真没有骗你,这阵子虽然风波不断,但总体上都应付过去了。我跟你们不同,我之前一无所有,所以,赚到了钱,难免想攥在手里,这种心情你可能不会理解;
还有一件事,要想成为乡贡,这少不得要走走马县令的路子,这些都是要花钱的。四娘,将来参加益州府的州试时,恐怕还得求你嫂子内兄帮忙。所以,这些事我怎么会瞒你呢,只是没来得及说而已。”
“你要做乡贡?”黄四娘被他这突如其来的想法震惊了,甚至忘了再生他的气。
大唐有资格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是乡贡。
生徒即由中央或地方官学,经过规定的学业考试,选送到尚书省应试的称为生徒。
乡贡则是不由官学学成,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这样的人就叫乡贡,也称举人。
要成为举人并不容易,通常其学识要闻名乡里,得到大家的认可,才有机会参加县里的考试,李昂入籍犀浦县才几个月,之前也没传出什么才名,现在突然说要做乡贡,黄四娘怎能不惊诧。
“四娘,这是上次在火井,我到县学里产生的想法。你不知道,当时我明明是去捐资助学,却被县学里的生员不停地冷嘲热讽。无他,皆因他们将我视为贱商,是以打心眼里瞧不起我。”
黄四娘追问道:“那李郎准备考哪一科?”
大唐科举的科目原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
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大唐常考的主要科目,其中进士科尤重。
李昂笑道:“要考当然就考进士科。”
对各科考试内容,李昂都打听过了。
明经科的内容:9部经书,《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另外,《孝经》、《论语》为必考。
明经科的考试方式一般只是口试加贴经(填空),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注释。一般只要对经文以及注释,记忆背诵熟练,就可中试。
再看进士科。
原来进士科只考策问,后来加上贴经(填空),杂文(诗赋)。
贴经只贴大经,即《礼记》、《左传》。再加上贴《老子》,10个问题中能答上4个即可合格。
杂文要求诗赋各一。
策问要写五篇。策问主要是对时下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政务、漕运、盐政等等方面提出问题并作回答。
对一般人而言,进士科很难考,而且录取人数很少,每科进士只取十几人,最多也只取三十几人。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左右,因此民间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称。
而对于李昂来说,进士科侧重的诗赋和策论,他都有操作的空间。
尤其是策论,他有回望历史的优势,有其他“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所不具备的眼光和见识。
至于诗赋,考试前多弄几首名诗递给主考官,先弄得名满天下,到考试时,只要应试诗过得去,就成了。
细看一千多年的科举史,除了天宝年间钱起在《汀灵鼓瑟诗》的试题下,写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名句外,所有的大诗人在应试时都没有出过佳句。
比如韩俞被列入唐宋八大之一,多年后回头去看自己的应试诗,竟“颜忸怩而心不宁数月”,几乎不想承认那是出于自己的手笔。还说“若屈原、孟轲、司马迁、相如、杨雄之徒进于是选,仆必知其辱焉。”
也因此,唐朝科举的诗赋,细论起来,可以说并不是在考场内考,多数是由考生提前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