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些士族门阀来说,他们忠诚的是自己的家族,他们对于谁当统治者都不会太在意,甚至如果别人许诺了更多的好处,那么这些人绝对会毫不犹豫地出来支持这个人,然后向李唐江山动手。
李隆基心中有些忧虑,士族门阀的弊端一直都有,这些士族门阀在打天下的时候确实是一个有力的助手,出人出钱。
但是等到夺得了天下之后,这些人的不稳定又成为最大的隐患,于是统治者往往都会赏赐给这些士族门阀更多的好处,这些士族门阀出来之人也都是认命了官职。
李隆基突然感觉到了一阵深深的忧虑,本来还认定可以至少延续百年的李唐江山,此时在李隆基看来是弱不禁风,一招不慎,就可能送入深渊,彻底沦丧。
但是,当看到杨成的忠心之后,李隆基的心看到了希望,他知道杨成虽然彪悍,但是对他李隆基还是忠心耿耿的,也让李隆基得到了一丝安慰。
李隆基知道,历朝历代造反的人中,都是一些士族门阀居多,真正掌握军队的武将反倒安分的多。
此时在李隆基心中,对于杨成的认可已经非常高了,李隆基决定可以重用杨成,这样忠心的臣子,而且还是边军悍将,完全可以沉底收为他自己的人。
李隆基所谓的自己的人,不是指一般对他的忠心的官员,况且这些人虽然表面上对李隆基一片的忠心,但是内心不知道想的是什么。
李隆基心中已经有了对杨成收为自己人的打算了,杨成正值壮年,而且还未婚娶,李隆基决定找一个公主下嫁杨成,这样就可以彻底将杨成收为自己的人,到时候就和李家完全站到一起了。
李隆基看上的是杨成的彪悍和勇武,这才是杨成得到李隆基青睐的直接原因。
李隆基知道,必须要有一些心腹之人,这些人必须要对他忠诚,而且还要有能力,一个饭桶再忠诚,李隆基也绝对不会看上一眼的。
当年李隆基将韦氏剿灭,不是李隆基有多睿智,而是李隆基身边聚集了一批忠心耿耿,而且能力超群之人,这些人能文能武,最后奠定了他的帝王之业。
但是这些年随着天下安宁,还有当年那些忠义之士的老去,李隆基对于心腹的培养也冷淡了不少。
此时,看到李唐江山的危机,李隆基才意识到他身边心腹之人太少了。对于李林甫来说,李隆基此时认为李林甫就是他的一条狗,李隆基很清楚,李林甫只知道迎合他的私心,但是能力有限。
而且李林甫很多时候玩弄的都是一些阴谋,或是排斥异己而已,对于这样的人,李隆基绝地不会将他当做心腹的。
因为这样的人太多了,虽然李林甫是宰相,但是这是李隆基给的,在李隆基看来,他明天就可以让李林甫变成乞丐。
在此时的李隆基看来,真正的心腹只有两人,一个是高力士,从小和他一起长大,对李隆基忠诚不二,而且在很多事情上都会提醒李隆基过激的举动。
还有一个就是龙虎军的统领陈玄礼,陈玄礼对他也忠心耿耿,最要的是陈玄礼懂军事谋略,不然李隆基也不会让高力士和陈玄礼统帅禁军。
此时,李隆基再也想不到一个可用之人了,下面的百官中,李林甫有些奸邪,私欲太强了,李隆基只能把它当作一条好用的狗而已。
至于李适之,实在是太老古董了,李隆基更是不会将他当做心腹的,这样的心腹绝对会天天反对你的。
心腹之人就是放心地交待一些事情去做,而且是很重要的事情,甚至是威胁到李唐江山的事情。
此时,李隆基对杨成越想越满意,他知道将杨成收为心腹之人,这样身边就有了一个彪悍的边军将领了,危难时刻完全可以左右天下的。
况且杨成没有根基,不像很多人都是攀附权贵士族,杨成则不同,他是边军出身,在长安没有任何根基,完全可以收到身边来。
李隆基心中也是越来越坚定自己的想法,他知道身边必须要有几个心腹之人,这些人可以靠得住,他不想做历史上的一些皇帝,最后被权臣和士族们架空,成为傀儡。
此时,李隆基突然有些期待起来了,他任命杨成为行军大总管,不知道杨成押运钱粮回来时,途径中原的时候,会不会出一些意外。
李隆基开始期待杨成到时候会给他带来怎样的惊喜了,毕竟中原可是士族的天下,那里其实是大唐统治最薄弱的地方。
第180章杨成的情报线
对于长安朝堂上发生的事情,杨成此时还是一无所知,此时的杨成还不知道他已经被任命为行军大总管,专门负责押运抄没的钱银回到长安。
而且李隆基还授予了杨成典狱刑罚之权,全权处理淮南道贪腐官员的事情。
此时,杨成已经彻底成为淮南王了,淮南道的全部官员都已经在杨成的节度之下了。
节度使虽然可以节度一地,但是还没有典狱刑罚之权,除了在军队中使用军法之外,想要在平日查处一州太守的不法之事,完全没有那个权力,只能暂时监押这个太守,然后交由长安的官员查办。
此时,杨成已经掌控了整个淮南道的军政大权了,此时完全可以称为淮南王了。
但是,在李隆基的圣旨还没有到达淮南道之前,杨成心中还不免有些担心,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能不能招来杀身之祸。
但是,随着时日的过去,杨成的心也安稳了不少,此时距离他将密奏送出去已经两个多月了,如果皇帝想要杀他,此时圣旨早就该到了。
此时杀杨成的圣旨没有来,杨成心中也安稳了不少,知道估计事情应该不是那么悲观。
况且杨成可是给皇帝李隆基送上了大礼,杨成估计如此重的厚礼,李隆基绝对禁受不住诱惑,如果是这样,那么杨成知道自己就绝对没有性命之忧了,甚至还是大功一件。
这些时日,圣旨一直没有来,杨成也是没有心思天天等着圣旨的到来,而且杨成已经建立了从长安到扬州府的情报线,长安有什么事情,柳仁清都会第一时间将消息送到杨成这里。
杨成通过一些手段,买通了一个内廷拥书的小吏,这个内廷拥书虽然只是一个小吏,但是却是掌控着最及时的消息。
朝廷百官的密奏和呈于皇帝的奏章,还有朝会决议事情的整理,都是最先由这些内廷拥书开始的,所以他们实际上掌控了朝堂上消息的进入和发出的。
但是这些内廷拥书地位地下,都是一些行书之人,他们没有大才,只是机械地行书制文而已,俸禄也少的可怜。
于是杨成通过一些手段,暗中派人联系买通了一个内廷的拥书,这个拥书看到杨成派去的亲兵出手阔气,顿时大喜。
对于他们这些内廷拥书来说,虽然掌控着朝廷最新的消息,但是没有人注意他们,而且每天都是一些文书之类的差事,也没有油水。
此时,看到杨成的亲兵出手如此阔气,而且只是需要一些消息而已,并且也没有明确是谁的消息,只要是重要的事就可以。
杨成自然是不会将自己的身份暴漏的,于是向这个内廷拥书买的情报也都是含糊一些了,只要是要事或者重大的决定都可以。
对于这个内廷拥书来说,这件事情简直就是易如反掌,他们每天都在整理送入中枢的奏折和文书,同时也在制写各种朝会上的决议,将这些决议全部记录下来,然后再传到中枢相应的部门,最后再由这些部门根据这些书稿制定具体的决议和政令,或者拟写圣旨。
于是这些看似地位不高的内廷拥书却是掌控着最新消息的人,杨成买通他们,也不会暴漏自己,同时也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最重要的是这些专门制书的内廷拥书地位低,俸禄少,买通非常容易。
于是杨成就有了得到中枢朝堂最快消息的情报来源,而且杨成通过不同的亲兵买通了数个内廷拥书。
这样就可以避免从一个人手中得到的情报有误,或者不全面的情况。而且这些内廷拥书虽然知道自己买情报,但是他们也是格外小心,几个被买通的内廷拥书之间也不知道对方的身份,这样更加保证了事情隐秘和情报的准确。
然后每天晚上,会有专门的人从这些内廷拥书那里得到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