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何进看北军久战无功,就想把赌注全压在武关的董卓军上边,为此他抽调万余骑兵去增援。负责把守函谷关的杜畿严格遵守刘谦的军令,让小股的何进军传令兵和普通行人路过,绝对不会允许如此大规模的军事力量进入他们的大后方,于是正式的交战就开始了。在已经敌对情况下,再继续掩饰下去就失去了意义,杜畿当即亮出了汉州军的旗号。
汉州军的突然来临,并且无声无息一举拿下函谷关,这个消息让何进感到难以置信,要不是领军的统帅是他亲戚,他绝对认为这只是一个笑话。按照何进的想法,那就是立刻发兵攻取函谷关,至于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哪想到,幕僚有人质疑刘谦有没有这种力量,有人认为刘谦此人不可小视,是不是调虎离山趁机攻取雒阳城之计。经过幕僚七嘴八舌一分析,这个问题就严重了,没有主见的何进只好召开了一次扩大会议,来研究刘谦的力量和军事动向等问题。
商讨来商讨去,无论如何也行不成一个统一意见,遇到这种郁闷的事情怎么会不让何进生气。何进见大家形不成统一意见,只好以让幕僚统兵攻打函谷关相要挟,点名让幕僚发表高见。在这种情况下,让他既想暴跳如雷又哭笑不得的统一意见产成了。那就是在保证雒阳城安全为前提下,给攻打函谷关增派一万并州援军,而这个时候已经是申时三刻。
何进在家中懊恼伤神时,袁隗却风轻云淡的给一种找他伸张正义的党人讲解,小刘辨的种种不是及另立新天子的好处。在他的身边,则是深得袁隗欢心的王允,王允自从上次为袁绍兄弟外放出力之后,袁隗一直对他很是器重。而王允也是善解人意,袁隗每每讲完一句话,王允总能找到恰当的语言为袁隗的话注解一番,这让袁隗如何不将他当做心腹。
此时,王允继续饰演者袁隗的心腹,在袁隗解释之余,引来种种典故为袁隗博征旁证。可是,这次再也没有以前那种良好效果,伍琼和何顒等人立刻指出袁隗话语中的漏洞,大家激烈的辩论起来。自古文人相轻,大家的口才都不错,结果谁也不能说服谁,最后双方明显划分为两派。而以往总站上风的袁隗派这次则处于劣势,很多以往铁杆袁隗派这次或不赞同另立新君,或不想摊上这趟浑水,要知道立君主这种关系身家性命的大事,一步错步步皆输,容不得丝毫大意。
现场的党人大佬们,他们谁也想不到,今天的事情居然是党人分裂的分水岭,原来还比较团结的党人因为今天的事情彻底决裂了。事后,袁隗也为的贪念而后悔不已,如果他能够挺身而出为党人遮风挡雨,敢于站出来和何进争执,他绝对不会失去宝贵的人力资源,而让这些资源纷纷转投到刘谦的身边。
冀州和兖州的边界,上千人马沿着官道向前疾行。
这些人就是没脸呆在冀州,而匆匆离开邺城的袁绍一行,在这些人中很少见到车辆和大批行礼。这是因为袁绍是个出手大方的豪士,为了不在冀州丢人现眼,他快速的把一些笨重之物送人,有些轻车简行的味道离开了邺城。
骑在马上的袁绍面无表情,他现在终于后悔没有采用田丰的建议。离开雒阳之前,田丰曾经向他进谏,刘谦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根本原因并不是刘谦换天之举,而是小刘辨对于刘谦几乎言听计行,使刘谦可以挟天子以令天下。如果袁绍想快速出人头地,就得放弃依靠袁隗支持的幻想,应该效仿刘谦改换天子的壮举。
田丰让袁绍找一个合适的时机,把小刘辨请到袁绍府上,利用颜良文丑等人的武力强行捉住小刘辨。在这种情况下,袁隗已经失去了退步,他只要不想袁家被诛九族就只有支持袁绍。如此一来,小天子在手的袁绍就可以利用天子这张牌打压刘谦,但是也不能操之过急,田丰有办法不用动用军队就能把刘谦拿下。可惜袁绍最终没有听取田丰的谏言,还是选择了依靠冀州崛起的计划,最终失败了。
他不由得又想起田丰对刘谦的评价,田丰说刘谦善于以势压人,将人逼入不得不选择屈服的境地,证明刘谦身边有高人。而之所以能够以势压人,根本原因还是在天子授权之上,如果刘谦没有天子支持,他就是去了名正言顺的借口,他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造势也就失去了根基。
袁绍遥望原来越近的兖州,不由得想起了老朋友曹操,最后,他回首眺望早就看不见的邺城,想起了被田豫讹诈走的颜良和文丑。
第二百零三章 李儒的对策
光熹元年五月六日,司隶黄河北岸的河内郡,周文王曾被囚居七年而彻悟后天八卦的羑里。
六万凉州铁骑沿着官道绵延二十余里,而骑军的中军位置上飘扬着一面大旗,上书一个硕大的董字。董字乜了一眼雄武不凡的大军,剽悍之气未失的肥脸上浮起几丝得意之色,而后手搭凉棚向前方遥望而去。他早就知道,羑里是司隶最北端的小城,过了羑里二十里上下就到了冀州魏县,他更知道羑里离邺城也只有百余里地。
忽然,前方差点占满官道的几列骑兵纷纷向一边靠拢,不一会硬是腾出足够几匹战马驰骋的宽敞马道,然后,几个面色紧张的斥候高举着令牌,喝叫着朝中军而去。
董董卓脸上的喜色立刻阴沉下去,他立即催动战马向前迎去。当他得知刘谦不但在幽州取得全所未有的大胜,并且成功迫使乌桓人和张举的余部投降。昨天,刘谦整顿后的汉州军高举太上皇旗号,分兵两路兵出幽州,一路约四万人笔直向南,而主力九万雄兵则朝着邺城而来。如果说这个消息就让董卓就大吃一惊,那么黑山十万大军归降刘谦的消息就让董卓有点心惊胆战的感觉了。
就在这时,一个董卓的亲戚嘴吐白沫的将刘谦攻入三辅的情报松了过来。原来,在刘谦攻打潼关时,董卓的这个家亲戚恰好从雒阳城准备回凉州老家,他因及时隐藏在隐秘处而躲过一劫。他得知刘谦带三万大军夺得潼关并且出兵三辅后,当即沿着小路逃窜了。逃窜途中他认真考虑半天,认为返回潼关去西凉就是送死,不如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个消息传给董卓。要说此人也算运气不错,他经常随董卓来往于雒阳与河东,因为中途正好经过弘农,故此他对这一带的路径还算熟悉,为此轻易的从小路过河到了河东,而后又从河东日夜兼程到河内追上董卓。
董卓听完斥候回报当下就有收兵而回的意思,听完他亲戚带来的惊天秘报,一下子被吓出一身冷汗,浑身的肥肉都跟着颤抖起来。不过长年的习惯让他还没忘记把李儒请过来商议一番。李儒听完之后也是暗暗吃惊,为了获得更准确的情报而不发生误判,他亲自把斥候等人叫来详细的询问一遍。之后,他思量一会就向董卓献上三计。
第一,他让董卓马上联系早就准备好袭扰并州为董卓制造出兵借口的匈奴人,增加重金诱惑匈奴人以最快的速度出兵三辅,因为此刻三辅最北端的雄关萧关还在董卓的手中,他猜想刘谦也料不到匈奴人猛然间会从萧关来到刘谦面前,他觉得此战胜利的把握颇高。
第二,派素有巧舌之称的李肃立刻去兖州濮阳会见袁绍,以眼下是消灭刘谦最好时机为诱饵,提出如果董卓灭亡后刘谦就真的铸成大势,他们将再也找不到而今如此好消灭刘谦的机会。如果袁绍犹豫不决的话,就让李肃去见曹操,请曹操为袁绍将唇亡齿寒的道理,力促袁绍下定和刘谦决裂的决心。
而与此同时,李儒会亲自去豫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