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履带啊!”太史昆想也没想,道:“齿轮外包裹铰链,铰链外加装铁板,齿轮转动,带动铰链铁板前移,你这沉重的机关不就可以动了么?”
公输钜闻言,大笑道:“妙啊!”
太史昆问道:“不知公输先生想要制造的这个沉重机关是什么?”
“待我先买个关子!”公输钜道:“这暂时只是个想法,还不可以说出来!总之制造这件机关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以目前咱们神工营……或者说是科学协会的人手,还不足以造就出来!”
冯则接口道:“没错!咱们目前非常缺少劳动力!爱婿啊,有了流水仙法,普通粗野汉子稍加训练就可以制造许多精妙之物!所以说啊,如今发展人口才是第一要事!”
太史昆摊了摊手,道:“这可是个大麻烦呀!我再慢慢想办法吧!”
太史昆忙碌的同时,天京城人口大普查的工作也已经到了尾声。
天京城接收的太行山流民,前前后后有一千户之多;而最初种师道赠与的五百配军,多数也将家眷接到了天京城中。
前些时候京东东路,也就是后世的山东沿海遭受了风灾,恰好天京城的船舶路过此地,居然也收拢来二百余户受灾失去家园的渔民、盐户。
早先委托宝仁号、雪月斋发布的招贤令也得到了响应,从全国各地迁来的破产匠人也有六百户之多;而麒麟军招收了八百名武者,多数也是举家前来。
这些人,在到达天京城时就造册入籍了的。此次天京城普查人口居然还查出五百余户没有登记过的生面孔,仔细盘查之后,才发现这些人家是附近辽国城镇逃荒而来的汉人!不过天京城的宗旨就是包容天下,这部分人自然也随之正式落户天京城。
再加上原有的班底,天京城的人口居然有了四千三百户之多!
“户”这个单位,产生的歧义实在是太大了。有的人家,拖老携幼一家子足有十几口人;而有的人家,一条光棍汉子背着老娘就算是一户了。当然,还有像是太史昆这种人,他既没有正式成婚,也没有父母亲戚,一个人也只能按一户来算。
当然,对于总人数这次普查也有所记载,交到太史昆手中的小纸条上明明白白写着:人一万七千余。
“一万七千余?余是什么意思?好不容易劳师动众查了一遍人数,你给我弄出个余来?”
负责统计人数的,不是卢俊义,也不是其他什么人,而是风流倜傥的朱大贵。大贵耸了耸肩,道:“这种苦差事别人都不愿做,只好欺生压在我头上咯!余的意思么……就是有些零头但不算很多啦!”
太史昆脸上虽然还是一副佯怒的模样,不过心里已经着实为这个数字而感到振奋了。不过他转而一想,道:“不对啊!我看天京城破烂房子也就千余栋,这一万七千人是怎么住进去的!”
朱大贵道:“有房子住的,只是城中的元老与麒麟军的士兵家属!大多数人还是露宿的!好一些的,打个帐篷;差一些的,搭个草棚;最次的,没办法就睡路边咯!也不要说他们,就连我这个新来的,不也只能在议事堂里拼桌子么!”
“这还了得!”太史昆惊呼道:“好不容易骗来的人,可不能因为没地儿住再逼走了!看样子,盖别墅区这件事要优先进行了!”
说罢,太史昆召集来天京城的各色头目,在议事堂中打开了一卷画轴。
画轴上,正是天京城的地貌。而天京城的范围内,被太史昆用石墨画出了一个九宫格。众人见状神色一凛,他们知道,恐怕太史昆要开始大手笔的建设天京城了。
太史昆将画轴悬挂与大堂之上,开始讲解。原来,这张图便是太史昆对于天京城的规划。
天京城东侧为海,顺着海岸的三个格子,由北至南分别被规划为水军驻地、海岸景观居住用地、港口贸易区;西侧的三个格子,由北至南被规划为马步军驻地、酒店餐饮娱乐等商业用地、冶炼等重工业用地;而天京城中轴线上的三个格子,由北至南为军工作坊及军属居住用地、行政及重点商业用地、轻工业用地。
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古人对于城市规划的合理性远比现代人要好得多。因而当太史昆提出规划的要求后,群豪并无异议,反而都是一副“早该如此”的神情。
而后太史昆表示出了自己对于安置天京城无家可归者的迫切心情,发布命令:将建设正西方的海岸景观居住区列位当前最首要的任务!
' '
六十九 万恶的制度
两层小楼,一层四室一大厅,共计一百九十八平米;二层六居室,共计一百四十八平,外带五十平米景观露台;前院三百平米,要求必须透绿;后院一百平,统一加盖配套房。
这就是太史昆设计的住宅,这样的住宅要盖五千套,天京城的每户居民免费分发一套。分配的过程中不搞特殊化,无论是刚来不久的孤寡老人,还是天京城精神领袖太史昆本人,都是一户一套,不得多占。
平均分配倒是没引发什么非议,不过太史昆设计的住房却引起了许多埋怨。
没办法,在古人的眼中,尤其是卢俊义、冯则这种大户人家出身的人物,普遍觉得这种房屋太过于寒酸了!面积太小了!以现在天京城的实力,完全可以每人发一套两进的大跨院嘛!
殊不知,在太史昆的眼中这样的豪华别墅已经完全达到了极端奢侈的境界!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的境界!虽然太史昆这厮好歹也混过大宋行宫、辽国、夏国皇宫,但是他那从小到大就被稀缺土地极度压榨过的内心,仍然是寒酸的不得了。
没办法,天京城的老大发话要这么建房子,做兄弟的也不好强加反对。不管怎么说,这种两层小楼要比茅草土坯屋好很多不是?
五千栋两层小楼可不是一件小工程,太史昆之所以敢于动员全民大干快建,是因为他拥有了一项新技术――混凝土浇灌。
对于见过乡镇小型水泥窑的太史昆来说,他隐约只是知道将石灰石和粘土混合在一起烧制,而后在研磨成粉末,水泥差不多就做成了。早在金陂关的时候,他就曾把这个想法告诉过冯则,冯则将此事托付给两名擅长烧制瓷器的老窑工,经过这大半年的实验,还真就得出了水泥的制造方法。太史昆嘱咐张宵给两位老窑工三千贯的转让费,将水泥的技术揽入了白马房产的名下。
铁条编框、木板为模,浇灌上水泥与沙石的混合泥浆,只需晾晒两日,拆去木板就是一个坚固的房屋框架!这种建筑模式,要比过去的砖木混合建筑快了不知道多少倍!
东西为街,二十户为一条街道,南北各十户;南北为路,一条路贯穿十条小街。街、路皆用石板铺就。居住区正中,设十丈宽大道一条,贯穿二十五条路。大道两侧,皆为宽敞明亮的大房。此房,归天京城所有,皆是将会被用于建设学堂、医馆,当然,其中大半会用于商业,所收租金亦是归天京城所有。
既然已经规划完毕,随着太史昆一声令下,天京城约有一万名劳动力投入了这场集体劳动之中。仅仅三天的时间,五千栋房子的地基就已经挖好,此时一万人挤在工地上,已经有了几分混乱的局面。
无耻的太史昆,竟然趁着人多挤不开的乱劲,借着大家建设新家园的热情,极度拙劣的将一项残酷、罪恶的压榨方式用到了建筑工地上!
仅凭这几个字眼,许多奋战在生产第一线的读者们立刻就明白了这种残酷的压榨方式叫做什么了。没错,就是倒班制度。有的地方叫做三班倒,有的地方叫做四班三倒、四值三运,当然还有些稍微有点人性的地方会实行五班四倒,当然,还有些无耻到极点的地方会实行三班两倒。不管你所在的生产一线将这种黑白不分、昼夜不休的压榨底层工人的倒班模式起了个什么名称,有一点特性是他们共同存在的:剥削。
如今,太史昆竟然将这种剥削方式带到了悠闲的大宋。可想而知,既然这种剥削制度已经出现了,那么在私有制没有消亡之前,这种剥削方式将无休止的祸害无数底层劳动者。当太史昆年至耄耋,当他回想起自己这一生时,我想,他也许最为自责的就是将这一制度提前带到了这个世界上。
万恶的倒班制度,从此肆虐人类。
天京城的建筑工地上,从此日夜不休。仅七天,第一批二百栋小楼已经建造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