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是么?燕王在北平校场集合军队,对天盟誓!“他拿出了有道衍亲笔所写的奉天靖难的诏书对着场内数万将士朗声道:” “我乃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国家至亲,受封以来,惟知循法守分。今幼主嗣位,信任『奸』回,横起大祸,屠戮我家。我父皇母后创业艰难,封建诸,藩屏天下,传绪无穷。一旦残灭,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天下百姓、兄弟宗族之间,尚能互相体恤,而我身为天亲属,却不能保全旦夕之命,时至今日,天下何事不可为呢!
《祖训》云:“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今祸迫及身,实yu求死。不得巳者,义与jian邪不共戴天,棣唯有遵奉祖训,靖难讨逆,以安社稷。天地神明,照鉴予心!”众将士那里听到如此激动人心的豪言壮语,顿时人心大振,再无顾虑。道衍、张玉等人见如此气势,抓住机会率领全体将士一起跪下,用尽全身力气大声喊道:“大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燕王见众位将士如此士气,顿时雄心大起,立马横刀立马冲着众位将士喝道:“我等奉天靖难,今日成败在此一举,还望诸位将士跟随本王一举拿下西门!”
众位将士本就对燕王心生敬佩之意,一听燕王如此的豪情壮如,登时人人奋力杀敌,一番杀戮自拂晓一直杀到了阳光普照,经过一番的轮杀,燕王渐渐占了上风,就在阳光普照之际,忽听的率先攻入西门城楼的将士齐声呼喊:“西直门拿下了!西直门拿下了!”
“啊……这……这……?“人群一阵**。
“至此,北平九门尽落入燕王之手,燕王的地盘由一座燕王府,变成整座北平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章来的迟了点,但小景刚刚码完啊,腰痛不已,还小景还是咬着牙码完了,为了那个万字承诺!
第16卷 明朝的科举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章虽不是正文,但小景得还是有必要交代一下,明朝的科举虽自唐宋后继承,但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这些会在后面有表述,故而这儿提前交代一下!
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说来真是有趣,唐宋时虽有科举,但录取名额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几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挤破了头。纷纷以读书为业,这些人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
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你可不要以为都是小孩来考,七八十岁的童生也是有的,考试范围是州县,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秀才”,你可别以为秀才好考,考试成绩有六等,只有在这个考试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
现在你已经当上了秀才,从此就摆脱了平民的身份,大小也是个知识分子了,你有某些特权,比如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下跪。但你并不是官,还差得远呢
要当秀才已经如此之难,可是为了当官,同志们还要继续奋斗!
下一级的考试叫乡试,你可千万别误会,这个所谓乡试不是指乡里的考试,而是省一级的统考。请注意,乡试不是你想考就能考的,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里出题,而且有名额限制。在这一级别考试中过关的人就叫举人,这个举人可不得了,是有资格做官的。之所以说是有资格,是因为这个级别是不能包你一定当官的,也就类似今天的大学毕业不包分配
那举人怎么才能当官呢,很简单,当官的人死了,你就有机会了。
所以你如果在明朝去参加某位官员的追悼会,看到某些人在门口探头探脑,面『露』喜『色』,要不是和这家有仇,那一般就都是举人。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范进同志考中举人后会发疯吧,换了你可能也会疯的。
在这个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叫作解元。这就是三元里的第一元。
好了,你已经考中举人了,终于走出了省城,现在向京城出发,为了当官,向前冲啊!
现在你已经是举人了,那么请你打好包袱,准备好笔墨纸砚,明年二月你将要迎接人生的真正考验?
会试。
这个考试只有获得举人资格的才能参加,也就是说,你的对手将是其他省的精英们,朝廷将在你们中间挑选三百人(可能有变动),但要注意,这三百人并不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进士,他们只是“贡生”,要想当进士,你还要再过一关。
会试考试的第一名叫会元,这是三元里的第二元。
在说下一关之前,我们要介绍一下科举考试的考场,当时的考场可不是今天光线明亮的教室,还有一大堆家长在外面抱着西瓜等你。明代考试的考场叫做贡院,其实从其结构环境来看,可以称其为牢房。
贡院里有上万间房间(大家可以估计一下录取率),都是单间,有人可能觉得单间很好,别忙,我来介绍一下这是个什么样的单间,这种单间叫做号房,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
大家估量一下就可以感觉到,这几乎就是一个笼子。考生在进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带书具和灯具进去,每人发给三支蜡烛,进去后,号门马上关闭上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但由于房间太小,考生只能蜷缩着睡觉,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然而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在那盏孤灯下,在难以忍受的孤寂中,我们的先人满怀着报国的理想,用坚强的毅力写出了妙笔生花的文章,实在值得我们尊敬。
每一个经历过这场考试的人都应该获得我们的掌声,不仅是那些成功者,也包括那些失败者。
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就是殿试,在这场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