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的牌子好写,人家毕竟见过大世面,那举人怎么办,不能写中进士,也不能写两榜,放心,办法是人想出来的,举人出门的时候,由于可写的不多,他们充分发挥了创造力,
比如他是丁寅年江西乡试中举的,就写个牌子“丁寅举人”,再想想,老子在县衙是主簿(正九品),官位低是低了点,但也是官嘛,于是第二个牌子就写“某县主簿”,此外还有什么何年何月被表彰过,有何政绩,都可以写上去,反正能骗骗老百姓就行了。
正是这样的诱『惑』,使得无数人前仆后继,向着官位前进,可正如前面所说,当官哪有那么容易呢,朱元璋早就为他们设置了最困难的一道关卡,这道关卡不但改变了历史悠久的科举制度,让无数人陷入极端的痛苦中,在某种程度上,它还影响了中国未来几百年的命运。
这道关卡就是八股
八股
这是一个很值得一提的现象,八股可以说是明朝的发明创造,这套玩意自朱元璋起,到明朝中期发展完善,影响了后来近五百年的知识分子,不可不说。
学子们的考试科目分为三场,第一场考经义,也就是四书五经,第二场考试实用文体写作,第三场靠时务策论,也就是给你个事情让你分析,颇有点应用文的意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义,这是取士的关键。
那时候的考生们不像现在的学生,考试前要复习很多内容,对他们而言,只要背好四书五经就行了,题目只能在这里出,不可能有别的题目。范围相当小,背起来容易,而且写文章时有规定的字数,一般不超过五百字,不象现在的某些命题作文动不动就要千字以上,这么看来,当年的考试似乎要容易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关键在于格式和个人发挥,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几个部分,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你不能随便写的,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这种写法十分古板,你想多写一个字也不行,真是害人不浅,很多人都是一边写一边『乱』编,只为了凑字数,达到对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齐,细看下内容,废话满篇。
痛苦的不仅是考生,还有出题的老师,四书五经只有那么多字,各级考试都从里面出题,而出过的题一般是不能再用的,于是老师们奇计百出,把四书五经上下句割裂开,单独拿来出题,如把一句话斩头去尾,只用中间的几个字拿来考人,这种语句不通,张冠李戴的词句,连老师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何况学生呢
结果就是糊涂考糊涂,出题的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考试的人也不知道,这样考出来的是什么人才?
八股说到底是一种形式而已,就算古板,应该也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别急,明朝统治者们还有杀手锏,这一招才是最厉害的。
明朝规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圣人的思想去写文章,这个圣人是谁呢?
朱熹 ,这位差点成为朱元璋祖先的圣人到底是什么货『色』呢,他一贯主张天理为本,要牺牲人欲,那句著名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他思想的体现。这样的一个人满嘴仁义道德,按说应该是个道学家,但他还有一个爱好,就是扒灰(不懂的可以去查书),搞大了他儿媳『妇』的肚子。有这种行为,称呼他为禽兽也很贴切。
就是这么个败类,居然被当成圣人,他曾经给四书写过注,也就是标注他自己的理解,然而这些理解被统治者看上,要求所有的学子必须按照朱圣人当年的思维来答题。
天可怜见!朱圣人当年可能在上茅厕想出一句,写下来,吃饭时又想出一句,写下来,本来就作不得准,而过了上百年居然要所有的人按照他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简直是一种折磨!
这可就苦了明朝学子们,叫天不应,谁知道这家伙当年到底是什么样的思维,只能自己慢慢猜,慢慢把握,所谓搞不懂就问人,搞得懂就教人,实在没有人懂就去问神,对这些学子而言并不只是玩笑而已。
无数考生午夜梦回,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就是朱熹那并不俊朗的外貌和并不魁梧的身材,久而久之,有些醒悟过来的人就开始问候朱熹的父母及祖先,似乎这样才能出口恶气。问题在于骂完后还是要考啊,不考就没有官做,这是实际的问题。
在固定的思维,固定的模式下,明的学子们开始完成他们的文章,让我们不得不惊叹的是,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考生们仍然写出了很多锦绣文章,在下曾经看过两篇八股状元文,文辞优美,立意深刻,想到这些文章他们是在如此多的限制下写出的,实在令我们这些后生晚辈佩服不已。
这些优秀八股文的作者巧妙的利用既有规则,在有意无意间『插』入自己的观点,并运用优美的词句表现出来,他们无疑是这场规则竞赛中真正的成功者。
八股考试的弊端是很多的,选出的人才很多都是书呆子。著名的明朝学者宋濂形容过八股选出来的某些人才,“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活脱脱一副白痴面孔。
但八股文还是有一定用处的,比如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曾经写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可见,八股文是很多文体写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限制下,很多优秀人才更能脱颖而出,如后来的徐阶、高拱、张居正,哪一个不是八股文拿高分的?这些人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总的看来,这一制度还是弊多利少,禁锢人们的思维,害人不浅啊,其影响深远,直到近代,人们还以考过八股为荣,比如陈独秀和当时的北大校长蒋梦麟都是前清的秀才,陈独秀曾经问蒋梦麟考的是什么秀才,蒋梦麟回答是策论秀才,陈独秀非常得意,哈哈大笑,说自己考的是八股秀才,比策论秀才值钱。蒋梦麟连忙作揖。大家从中可以看到,八股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第16卷 691章:避其锋芒
………………………………………… 建文元年的七月。
南京城难得下了一场大雨,淅淅沥沥的雨滴滴在金銮殿的黄『色』的琉璃瓦上,让建文帝原本有些忧郁的心变得更加忧郁。
昨夜,燕王朱棣大兴靖难之师,挥兵南下的捷报在有些人的传播下,如今已经传播天下,如今北平的那座四朝古都已不复朝廷所有。尽管建文帝连番下旨安顺保境安民,但北平终究是燕王的地盘,朱棣就藩数十年,素来有恩与民,燕王一发动奉天靖难,北平全城老百姓立马响应,如今的北平犹如铜墙铁壁一般。
金銮殿上,建文帝叹了声。一双冷峻的双眼满含忧『色』的望着殿下各位属官,待他们就燕藩下一步动作各抒己见。
“陛下,如今这燕贼,燕藩作『乱』,张禹、谢贵二人均已殉国,张信反水,就连燕王府内应葛诚、卢振均被燕贼诛杀殆尽,北方危如完卵。北平诸位将士食君俸禄,受皇命削燕,却被燕贼一番话语便弃械投降实乃可恨,如今刘副将虽镇守了西门,但成听闻就在昨夜为燕兵所败,刘副将罪过实在不小!”
“依黄爱卿之言,眼下如何是好?”建文帝带着忧郁的眼生盯着一旁的黄子澄问道。
听皇帝问话,黄子澄如今唯有集结蓟州军马,兵发北平,与燕人决一死战,方可一举消灭燕王,免除生灵涂炭!”
“陛下,黄大人所言甚是!“齐泰抢过话头道,他乃是兵部尚书,如今燕王诱敌深入,将谢贵、张昺诛杀于燕王府,北平的九门,丽正、文明、顺承、齐化、平则、安定、德胜、东直、西直均被燕王所占领,只不过一夜的功夫就将整个北平落入了燕贼的手中,更为可恶的事情朝廷派遣镇守燕王府的两万精兵,如今也落在了燕贼的手中,他乃是兵部尚书,负责削藩的军事,如今削藩不成反被燕贼咬了一口,齐泰这个兵部尚书多少要负点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