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兵法有云:兵不再多,在于精!燕王身经百战,说不定能反败为胜也说不定呢?”人群里,那俊俏的农家郎『摸』着鼻子冲着那高贤宁喊了声,由于他躲在人群里,那两个书生并为看到人群里谁在说话,那台上的书生本对燕王就有几分好感,听这人之言倒也点了点头,倒是那高贤宁一听那农家郎说出这番话,顿时脸『色』大变,冲着人群喝道:“尔等胡说什么,那燕贼乃是朝廷必除的反贼,尔等再次岂不是助长他人威风!“众人一阵沉默,高贤宁横了众人一眼,随即高声道:“尔等,莫看燕逆一时嚣张,如今皇上已听信齐尚书之言,拜长兴侯,耿炳文耿大将军为破虏大将军,这耿将军当年追随太祖洪武皇帝,前后历数十战,多次打败张士诚。实乃我大明名将之意,此番被当今陛下拜封为破虏大将军,统兵三十万,不日即开赴北平,征讨燕逆。到时候朝廷大军一到,燕贼以区区两三晚的乌合之众,岂是对手,到时候必定土崩瓦解!高某在此奉劝各位莫要在此造谣生事,安分守纪的好!“说着冲着台上的那书生狠狠的瞪了一眼。
众人一听登时作鸟兽散,那农家郎倒是站着一动不动,右手『摸』着鼻子似乎在思考着问题, 一张嘴巴嘀咕道:“耿炳文?不就是历史上,因为当年他驻守长兴十年,抵御张士诚的进攻,城池固若金汤,一直未被攻破,极大地牵制了张士诚的力量。后来才被朱元璋封了一个长兴侯!正是他善于打防守战才没有死在朱元璋的屠刀之下,想不到建文帝居然用上了他?”
“谁啊?人家都走光了,我们也走吧!”那俏娘子瞧丈夫魂不守舍这才走过来拍了一下。岂料那农家郎居然吓了一大跳,人群登时爆发出一阵哈哈大笑声,那农家郎脸上一红,冲着俏娘子白了一眼,也跟在众人的身后走了。
夕阳下,金銮殿里。
建文帝居中而坐,殿下方孝孺、黄子澄、齐泰、卓敬等一干文臣武将垂手而立。
“传朕旨意,命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都督宁忠为副将军。并飞檄征调安陆侯、江英侯吴高,都督佥事耿瓛、都指挥盛庸、潘忠、杨松、顾成、徐凯、李友、李晖、平安等部兵马一齐北上,务必将燕贼一柄消灭!”许久建文帝用颤抖的声音说出了这番话。声音不大,但在偌大的金銮殿上不断的回『荡』。
“吾皇英明!”
建文帝嗯了声,将头扭到方孝孺的脸上,沉声道:“方先生,讨伐燕贼的檄文可曾拟好?”
听皇帝问话,方孝孺不慌不慢的自人墩里走了出来,他自幼熟读诗书,早就文章著称天下,写一份檄文自是不在话下,听皇帝问起,方孝孺趁着的从衣袖之中抽出了一番黄锦,朗声道:“回禀陛下,臣已经拟好!”
“好,那劳烦方先生待朕昭告天下!”
“是!臣领旨!“方孝孺行了一礼,方才自地上站了起来,清了清嗓音,一展黄『色』锦布,沉声道:”朕以棣于亲最近,未忍穷治其事。今乃称兵构『乱』,图危宗社,获罪天地祖宗,义不容赦。是用简大兵,往致厥罚。咨尔中外臣民军士,各怀忠守义,与国同心,扫兹逆氛,永安至治。”
“好,先生果然好手笔!”建文帝大喜。
“谢陛下!”方孝孺收了黄锦弓着身子道:“依臣看,当务之急,陛下须当祭告天地宗庙社稷,正式兵北伐!”
“不错,方先生言之有理!”建文帝一甩衣袖:“诸位爱卿,明日一早,朕祭告郊庙【注1】正式兵北伐!”
“吾皇圣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s:历史小常识:【祭告郊庙】是祭皇帝的祖先。祭奠的对象不同,时机不同,祭奠的具体地点不同,祭奠的仪式也不一样。
【祭告郊庙】常见史书,但对仪式记载不多,我找到一篇:
清帝敬天法祖的观念很深。顺治皇帝入关后,就一直惦记着祭祖。他的愿望,最终被儿子康熙实现了。康熙于1671年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盛京,去祭祀祖宗陵寝。从此,有清一代的“东巡”就此拉开序幕。这年八月,康熙皇帝进行了第一次东巡,来到盛京后,他的第一项公开活动就是去福陵、昭陵祭祖。从康熙第三次东巡起,祭祖的顺序发生了变化,并被永远地固定下来:先祭永陵,再祭福陵,最后是昭陵。
每次皇帝祭祖的场面都是最盛大的,礼制也是最繁琐的。皇帝每到一个陵寝祭祀,都耗时两天,分别进行两次形式不一的祭礼:第一天是展谒礼,第二天则为大飨礼。 第一天进行的展谒礼,与民间普通百姓在清明时到祖坟哭拜的意思差不多。皇帝直接到宝顶前面的石祭台前,向山陵祭酒和哀哭。根据史料记载,基本的过程是,皇帝乘步舆(一种无棚的抬椅)来到昭陵后,先到更衣亭换素服(孝服)。接着,皇帝在礼部官员的导引下,从隆恩殿前东侧绕到殿后祭台前。此时的祭台,已铺好厚厚的拜褥,旁边设一小木桌,上面摆放金爵和盛酒的金■。皇帝在祭台前,行三跪九叩大礼,每行一叩头礼,皇帝都得双手接过盛满祭酒的金爵,并向宝城遥举过头顶,表示敬祭。最后,皇帝及随驾王公大臣开始“举哀”,这时隆恩殿殿前殿后哭嚎声大作,皇帝甚至泪随声下。在举哀完毕后,第一天祭祀到此结束。
第二天,皇帝再次祭祖。这次,仪式叫“大飨礼”。以穿戴而言,举行大飨礼时,皇帝不穿素服,要穿朝服、戴朝冠。大飨礼的祭品主要是牛、羊,饼饵果品等。仪式开始前,随驾王公大臣要像平时朝会那样,簇拥着皇帝在月台上站立,而百官们则在月台下各按八旗左右翼站着。随着祭祀的正式开始,皇帝先到隆恩殿前向神位上香,行三跪九叩头礼。然后,有专门官员跪在皇帝右侧宣读祝文。而此时的皇帝,也要跪着倾听全部祝文之后方可起立。仪式的最后为“望燎礼”,月台西南角设有“望燎位”,皇上站在望燎位上,面向焚帛亭。主祭官把祝版、制帛以及大量的彩纸、金锭、银锭等祭物,全部送入焚帛亭等处烧掉。至此,东巡祭祖大礼告完成。
第16卷 695章:吴王宫
第二天清晨,金陵的天空飘起了丝丝细雨,久受酷暑之苦的金陵城终于迎来了一丝清凉。昨日,建文帝已经昭告天下命耿炳文为破努大将军,如今长兴候出兵在即,尽快如此,但金陵城三十年未闻兵事的金陵城的市民们仍是惊恐未定。眼下虽已近黄昏,且天气清爽,城中街市却仍难见得几个人影。
街上虽是冷清,金陵城内吴王的宫殿内却热闹异常。建文帝正大召文武官员,准备去往吴王宫殿祭拜太祖朱元璋。
吴王宫殿位于应天府外,当年已是吴王的朱元璋开始拓建应天城,并营建吴王宫殿。第二年九月,全部工程宣布完工,朱元璋称帝后,就决定将吴王宫作为皇宫。洪武八年九月,也就在朱元璋罢建中都五个月后,他宣布改建南京大内宫殿,并为他的子孙规定了皇宫的建筑装修标准:“朕今所作,但求安固,不事华丽,凡雕饰奇巧,一切不用,惟朴素坚壮,可传永久” 。还明确要求“吾后世子孙,守以为法”。洪武十年十月,大内宫殿改建完毕,“制度皆如旧,而稍加增益,规模益闳壮矣。 ”洪武十一年的正月,朱元璋改南京为京师。南京也成为明初三都的第二都。朱元璋感到应天虽是六朝古都,毕竟年代久远,建筑破败,与他的气派不能相称。他选南京东隅来建新宫,此处有三山,有燕雀湖,占了南京很大面积。朱元璋决定削平三山,去填燕雀湖,作为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