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嗯”了声却不置可否,他虽不知兵,但也想不通耿炳文怎么会败的这么惨。尤其是真定城下一仗,当时南军总兵力是燕军的三倍还要多,且又占着主场之利,这种情况下都被打的大败而归,那除了耿炳文无能,朱允炆实在想不出这个老将何以败得如此惨淡,落得闭门不出。
见朱允炆沉默不语,齐泰显得有些紧张,沉『吟』了片刻,方才低声唤了声:“陛下……?”
“吁……?耿老将军年事已高,不宜再战,以朕看,还是换一个主帅站在如何?“建文帝盯着齐泰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好赶得上,又码上一章,还望各位看得过瘾的同时,别忘了支持首订哦!
第17卷 历史的一点看法
今天总算要写到这个人物——朱元璋外甥李文忠之子,袭父爵封曹国公李景隆。说句实话,小景为此还查阅了不少书籍,但对于此人评价几乎千篇一律,都用赵国赵括来比喻,认为李景隆纨绔子弟,不知兵,只知纸上谈兵耳.如在建文帝让其替换老将耿丙文之后,燕王大喜,对左右说"这就是赵国的赵括啊"这一句便是小景查阅了不少史书对李景隆的评价,就连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都是这般评价。
下面我们先来瞧瞧此人的生平。
小字九江,明太祖朱元璋姐孙、曹国公李文忠子。洪武十九年袭父爵封曹国公,喜读兵书,多次赴湖广、陕西河南练兵。曾掌管左军都督府事,累官至太子太傅建文帝即位,建文帝即位,甚被重用。
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为“靖难之役”。
朱棣起兵不久,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平(今河北卢龙)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便于从容对付朝廷的问罪之师。
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朝廷也无将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幸存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13万伐燕,建文元年八月,师至河北滹沱河地区。燕王在中秋夜乘南军不备,突破雄县,尽克南军的先头部队。继而又于滹沱河北岸大败南军的主力部队。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
九月,李景隆至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并调各路军马,共计50万,进抵河涧驻扎。当朱棣侦知李景隆军中的部署后,笑着说,兵法有五败,李氏全犯了,其兵必败无疑,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离心;兵将不适北平霜雪气候,粮草不足;不计险易,深入趋利;求胜心切,刚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无;所部尽是乌合之众,且不团结。为了引诱南军深入,朱棣决计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亲率大军去援救被辽东军进攻的永平,并告诫朱高炽说:“李景隆来,只宜坚守,不能出战。”朱棣还撤去了芦沟桥的守兵。
朱棣这一招果然灵验,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就率师于十月直趋北平城下。经过芦沟桥时见无守兵,禁不住欢喜,说: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这时朱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部署,拼死守卫。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皆被击退。南军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骑,杀人张掖门,但后援不至,只好停止进攻。又因李景隆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错过了时机。燕军则因此得到喘息,连夜往城墙上泼水,天冷结冰,待到次日,南军也无法攀城进攻了。
朱棣解救永平之后,率师直趋大宁。大宁为宁王朱权的封藩,所属朵颜诸卫,多为蒙古骑兵,骁勇善战。朱棣攻破大宁后,挟持宁王回北平,合并了宁王的部属及朵颜三卫的军队。朱棣带着这些精兵强将于十一月回师至北平郊外,进『逼』李景隆军营。燕军内外夹攻,南军不敌,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听说主帅已逃,“乃弃兵粮,晨夜南奔”。
建文四年六月,燕师自瓜洲渡江,十三日,直『逼』南京,李景隆和谷王朱橞开金川门降燕,兵部尚书茹瑺等数十人亦降。此时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史称“金川门之变”。成祖即位,封他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朝廷有大事,以他为首主议,诸功臣都愤愤不平。永乐二年,李景隆被副都御史陈瑛等告发“在家坐受阁人伏谒如君臣礼,大不道;增枝(景隆弟)多立庄田,蓄童仆成千,意叵测。”上藉其家产,下李景隆於狱。后削爵。景隆绝食十日不死,约卒于永乐末年。
这就是个历史人物的一生,他的一身破和赵国的赵括相似,成了历史的纸上谈兵的代名词,不过小景想说,个人认为李景隆并非历史上的那么不堪, 大家都知道,李景隆与朱棣最初几次战斗,可以说是一败涂地,几十万大军被朱棣消灭,可是后来的战事告诉我们,李景隆虽然平庸,但是绝对不无能,不排除后期李景隆阁下大将凶悍,但是,李景隆还是知道吸收教训的,后期朱棣与李景隆的几次战斗完全不占上风,朱棣几次攻击李景隆的侧翼,中军,均遭失败,说明李景隆绝对不无能,后期的几次胜利,朱棣只不过借助了额大风的威力才赢得了战争,打垮了李景隆,我要说明的是,与其谩骂李景隆“无能”“饭桶”倒不如说李景隆实在是命运不好。。。。。。
人 ,要想成功,能力是必须的,但是,不是单独靠能力和反思就能成为英雄的,运气也实在是至关重要……不是么……下面我们就来看此人如何兵败如山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7卷 764章:曹国公李景隆
“吁……?耿老将军年事已高,不宜再战,以朕看,还是换一个主帅站在如何?“建文帝盯着齐泰道。
齐泰大惊,这耿炳文虽说是他大力推荐,但此人打仗的确有一手,要不然太祖也不会特意留下此人,眼下虽兵败,但主力尚存,若是坚守不出,朱棣兵力虽多,却也无可奈何,但朱允炆这一句话说出来,齐泰便心中一惊,这句话无疑代表着建文帝不再信任耿炳文,也就意味着,不再会让耿炳文率兵继续北伐,好在皇帝北伐之心还算坚决,若是这皇帝被燕王的吓怕了不再北伐那可全功尽弃了,回想刚才的一幕,齐泰仍旧感到感到一阵后怕:若果真的因为耿炳文真定一战吓怕了,和燕王修好,那不但国事就此败坏,他也将难逃大祸。朱棣打的就是清君侧的旗号,摆明的是要诛杀他、方孝孺、黄子澄三人,要燕藩罢兵,那他二人必定三人必定会落下昔日汉晁错的下场。昔日晁错削藩,汉景帝优柔寡断未能采纳,于公元前景帝三年,终于酿成了“七国之『乱』”,七国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威『逼』景帝,景帝无奈,曰:“吾不爱一人而谢天下”,腰斩晁错于西安东市。万一朱棣『逼』着建文帝效仿昔日汉景帝该如何是好,故而与公与私,齐泰方才吐了口气,只要皇帝还之意削藩,局势还能挽回的,牺牲区区一个耿炳文并为大碍。想通了这一点,齐泰方觉心中一动,正想答话,忽听的建文帝盯着黄子澄道:“如今朝廷已在再而三,兵败燕贼,若是长此以往,士兵士气必定大为不利,为此此次北伐,将帅非良将不可胜任,三位爱卿心中可有了适当的人选?”
建文帝说话之际,目光在三人脸上一一扫过,见兵部尚书齐泰脸『色』难看,微微一沉『吟』道:“齐爱卿可有良将?”
“啊……这……?”齐泰一愣,这次兵败之际,他便开始想着将帅一职位,黄子澄老练,和方孝孺一番商议,心中早已有了主意,但此人齐泰颇为不喜欢,故而一直不太同意,但他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来,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一直不敢胡言『乱』语,这时听建文帝径自朝自己问来,一时也不知如何作答。说心中尚无人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