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士 > > 明朝好女婿 > 第47部分

第47部分(1 / 2)

>,只怕来不及布置。还需提前。而你,又愿意掏私房钱出来置办。”苏木诱导着苏瑞堂:“女人嘛,头发长见识短,又喜欢占小便宜,肯定会同意的。到时候,就算三叔不想如此低调,只怕解娘也不乐意。”

苏瑞堂哈哈大笑:“确实是这个道理,那女人,就是个蠢货。不过……”

苏瑞堂叹息一声:“怕就怕瑞声真的中了,我这不是反替他扬名吗?”

苏木一笑,却不说话。

心中也想,按日子算,所有的考卷都已经批阅完毕了吧,我能得第一吗?

会的,肯定会的!

我一定能得第一!

第九十三章 正副主考

时间已经到了院试结束后的第六天,明日就是发榜的日子,也就是说,必须在今天之内将中式考生的名单拉出来,并写榜、报信、张榜。

已经被录取的卷子都已经由考官们选出来了,只差由正副主考定名次。

同一般人想象的不一样,主考官并没有在大堂办公,而是在大堂后面靠左手那一排平房里。

平房一共五间,都是青砖碧瓦,显得古朴肃穆,这就是考官阅卷的思朴堂了。

此刻已经是夜里,北方的夜空照例是繁星点点。

五间屋中掌着灯,照得纤毫毕间。里面堆满了卷子,考官们进进出出,不断将选出的卷子按照县份送到正中那间屋中。虽忙乱,却寂静无声。

正中那间屋子比旁边四间大上许多,堂内高悬蓝底金字巨匾“四教堂”。四教指人的“文、行、忠、信”四方面的品质教育。是官员在大堂处理完公务回到这里考量自己的得失,寻找补救的办法,从而提高从政水平的地方。

里面坐了两个人,其中一人面容严肃,正是本次副主考,保定府学学政官韩学政。

做为一个地方学政官,如这般级别的考试,每三年都要进行两次,按说也不必过多担心,只须按着流程和朝廷的体制做就是了。

可今年的考试却与往期不同,北直隶派下来的这个主考官来头不小,让他心中有些担心。生怕细节上一个不好,弄得彼此不愉快。

他拿起一叠卷子递给主座上那个中年官员,问道:“何学台,应该录取的士子都已经筛选出来,这是清苑县的,可以开始了吗?”

“哦,已经选出来啊,好,辛苦了。”主座上那个官员大约四十出头,长着三缕长须,五官也极清秀。再加上身高臂长,端的好皮相。说起话来也是细声细气,显得很是和气。

他头上带着纱帽,身上穿着一件大红官袍。胸口的补子上绣着一只孔雀,霍然是正三品的高官。

此人正是这次保定府院试的主考官何景明。

他是弘治壬戌年的进士,点了翰林,三年散馆之后,出任北直隶提督学政副使,最近又得了陕西学政一职,等主持完这场考试就将去陕西任职。

这还是韩学政第一次同何景明见面,按说也不应该这么小心的。不过,韩学政乃是理学门徒,而何景明承的却是陆派心学的衣钵,且此人乃是个名士,诗词写得尤为出色,性子也极和顺,是有名的谦谦君子,无论怎么看,这都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上司。

不过,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儒学的学派之争在明朝尤为激烈。

这次院试,取谁不取谁倒好说,反正有下面的考官们来做选择。可定名次这件事,却难免会因为正副主考的口味不同而产生争执,这一争,只怕就会牵扯到谁是正统,谁是异端的问题。

一想到这里,韩学政心中就是有些忧虑。

他心中也是叫苦:俗话说京官难做,保定虽然不是京城,可却是河北最大的城市。按照朝廷成例,每年院试,上头都会派一个提学副使下来做主考。不像其他府,主考官仅仅是正七品的编修、检讨。

若是编修之内的主考官,遇到观点分歧,还可以争上一争。可一个副使,三品大员,上下有别,还怎么争?

原来,明朝的提督学政乃是正三品大员,与巡抚、提刑按察使同级,称之为三台,官职仅次于总督,掌管一省文教。

可以说,整个北直隶的读书人都归他管。

明朝的文教管理和后世不同,读书人乃是四民之首,身负的责任和义务都是一个独立体系,若有事,地方官并没有直接管辖权,得先知会学政衙门,等到学政衙出具具体的处理意见之后,才能实施。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读书人犯了命案,官府在抓拿犯人之后,不得单独审讯,得将学政官请来旁听。等到案件审完,学政官在革除犯人的功名之后,地方官这才有权力结案。

如果学政官不点头,这案子还得重新走一道程序。

所以说,明朝学政官的权力却不是后人所能想象的,尤其是一省的提督学政。

韩学政心中这么一动,转即又是一凛:枉我读了这么多年圣贤书,怎么此刻却怯了。学派之争乃是大事,若是那何大人做得不妥,本官自然要争上一争。

接过卷子,何景明看了一眼,都是誊录出过的朱卷,一字一句,就如同刚印出来的新书一般。不觉点了点头,对保定府学衙门的誊录官很是满意,就问:“这次总共录取多少名额?”

韩学政:“禀学台,保定总共有十三个县,依照南北榜旧例,每县录取二十名生员,一同二百六十名,都已选出来了。”

这一段话中的南北榜旧制涉及到明朝初年的一桩科举案件,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开课取士,本是全国统考的。可惜北方经过多年战乱,已然残破。不像江南,依旧富庶繁荣,文风鼎盛。

这一考,北方士子如何考得过江南读书人。

到那期会试,所有进士名额竟然被江浙贡生给包圆了。

于是,北方士林一片大哗,就生出事来。

看到全国统考这事确实对北方人不公平,朱元璋就将科举考试分为南北两个片区,政策上也对北五省多有倾斜。

推及到院试、乡试这一级别的考试,北方省份的录取数量却要大些。

何景明又看了看手头的卷子,问:“这清苑县的卷子好象不止二十份吧?”

韩学政又回答说:“清苑是保定首府,文教比偏远县份发达许多。也因此,省学政衙门酌情增加了其中的份额,增加到四十名。”

何景明点点头:“韩大人,咱们先将这些卷子二一添着五,一人一看先审一遍,然后交叉转桌,各挑三份卷子出来,将前三定下来。”

韩学政:“何学台所言极是,正该如此。”

二人就按照地域将卷子一分为二,何景明将清苑县的卷子又递给韩学政:“我原来是客,韩学政主持保定文教十余年,这清苑县的卷子先给你。”

这涉及到官员的一个规矩,一般来说,地方官因为在下面为政多年,对地方的情形也熟,难免不会吃人托请,希望在考场上高抬贵手。

而就因为对考生的文字气脉熟悉,考官也有很大可能将人情卷子从中挑选出来。

做为省提督副使,何景明自然知道下面的名堂,就装着没看到,这也算是上上下下的一种默契。

第九十四章 何景明点的头名

做为正副主考,自不用像外帘官和各房考官那么小心。

其实,录取谁不录取谁,都是下面的房师们说了算,主考和副主考也不过是最后监督一下,看有没有不合格的卷子被放进来了,最后再给考生排个名次,也不怎么费神。

何景明是翰林,韩学政也是同进士出身,一目十行乃是读书人的基本功。

当下也不说话,各自拿起卷子飞快地看了起来,只片刻就看完一卷。

遇到中意的,就挑出来,不中意的则扔到一边。

即便如此,卷子两百多份卷子要读完,也要花不少时间。

很快到了半夜,两人终于将各自手上的文章审完,也各自挑出三份放到一边。

一人一百份卷子,每份一千多字,这么长时间下来,两人都觉得有些倦怠。

然后是交换审核。

一般来说,这次交换读卷,正副主考都很马虎,草草读一遍就是。若是再拿出先前那般认真的劲头,反显得对别人的水平有所怀疑,反显得不美。

最新小说: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