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以为正德皇帝没有生育,却不想一年前,宫中一个谈姓宫女却生下了福王,历史好象发生了一些变化,难道正德的不育症已经好了?
恩,肯定是好了,苏木继续摸着上嘴唇的胡须想:当年我提议张太后和太康,如果寻常药物对正德的不育症毫无效果,不妨让冲虚试试。在现代社会,苏木对于神仙鬼怪一说本是不屑一顾的,毕竟他从小学的就是马列主义那一套,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已经成形。
可如今连穿越这种混帐事情都被自己碰上了,唯物主义那一套,自己也是不信的了。
或许,这个世界真有神仙术那种东西的存在吧,你可以不信,但不能不敬畏。
就算冲虚没有神仙方,那么气功呢?
要知道,即便在现代科学社会,气功还是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认可的。
或许,正德就是因此被治好了吧?
不过,在真实历史上正德没有生育能力,肯定是身体上有什么毛病。这次即便被治好了,但基因缺陷依旧存在,想来生下的孩子质量也不高。
听人说福王这人即不机灵,有体弱多病,性格懦弱,很不得正德欢喜。这也是福王都一岁多了,只得了个亲王爵,而没有被封为太子的缘故。
想来,正德的心思是再等等看。等以后再生下皇子,优中选优,从中选择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立为储君。
问题是,福王的母亲因为生他的时候难产死了。他从小就被祖母慈圣张太后抚养,祖孙二人感情极好。看张太后的意思,是想立福王为太子的,这才将我苏木拉出来做他的老师。估计是为福王将来被立为储君加上一道重重的砝码吧?
苏木最讨厌牵涉进这种皇帝家务事之中,况且,自己和正德皇帝的关系也非常恶劣,更不能再惹他不快,可这次想回避也回避不了。
想到这里,苏木一阵头疼。
没办法,既然领了圣旨,他只得先去了一趟翰林院报到。
这里可都是苏木的熟人,又是原单位。
刚一到地头,办完手续,他就被人翰林院的同仁们拉住问对山西用兵一事。
苏木将自己在折子上所写的内容复述了一遍,却不想引起了同僚们的强烈反对。说土木堡殷鉴在前,国家又不富裕,怎可大动刀兵。鞑靼人年年入寇,抢一把就走,叫大同镇兵抵挡就是了。
又有人搬出圣人之言,说了一通大道理。
苏木只低头不语,不是他不想与同僚们辩论,实在是和他们争个输赢也毫无必要。与其在书生们身上费口水,还不如蓄养精神,好在明日同阁老们议论。
见苏木不说话,同僚们却不放过,依旧穷追猛打。
正在苏木有点招架不住的时候,意外发生,一个学士因为用典不当,引起另外一人不满。于是,两人争论起来。
到最后竟红了脸,对骂起来。
战火一起,其他人都放过苏木分成两个阵营互战起来。
苏木得了这个机会,急忙从翰林院逃了出去。
心中感叹:高级知识分子多的地方果然就是麻烦,一言不合,就无限拔高,上纲上线,最后演变成一场意识形态之争。
不过,家里人却为苏木重新回到政坛而感到兴奋。
到了晚间,家里还开了一桌宴席,连吴老二、吴世奇都过来为苏木庆贺。
吴老先生同翰林院里的人一样,也是强烈反对大规模对鞑靼用兵。
苏木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看来,休养生息这个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要想扭转世人这个观念,还真有点难度。
第二日,苏木难得地起了个大早,赶去西苑。
向护卫亮出腰牌之后,看了看这座巍峨的皇家园林,苏木一阵感叹。
五年了,我已经有五年时间不能在大明朝的中枢决策机构自*出入,如今,我胡汉山终于回来了!
到了豹房,里面的侍卫和太监苏木一个也不认识。
在表明的身份之后,众人早对苏木闻名已久,忙将他接到一间精舍中,请苏木坐下,说是学士你且候上一阵,万岁爷上完早朝之后就会和阁老们过来。
说这话,宫里的人都在偷看苏木这个传奇人物。
别人在静舍候驾的时候都要规规矩矩地站在那里,苏木却意外地得了一张椅子,又有一个太监送过来一盏香茶。
苏木本是正德东宫时的老人,在西苑也是顺便惯了的。就跷起二郎腿,悠闲地品起茶来。
偷看苏木的太监和侍卫们都是心中佩服:不愧是海内第一名士,别人候驾的时候都是战战兢兢汗不敢出,这个苏学士却是如此自在闲适。放眼满朝文武,怕是只有阁楼才有这样的气势吧?
这一等,就等了将近一个上午,茶水也换了三道,变得寡淡无味,却还不见有人回来。
肚子里已经饿得咕咚乱响,苏木忍不住皱起来眉头。
看样子今天的早朝主战与主张休养生息的两派肯定有激烈的交锋,只不知道究竟谁主战,谁反对,最后结果又是什么?
可惜苏木不能上朝,也只能在这里干着急。
第八百四十四章 大明朝公司的当家人们
大约到了后世北京时间中午十一点模样,终于有人来了。
苏木正无聊地数着头顶藻井里的云纹,就听到外面有太监尖着嗓子叫道:“杨阁老,你老人家来得真快,先在精舍里歇息一下,这天儿冷得。等会儿万岁爷回来,更衣之后才能见各位阁老。”
“好,且在里面等等。”说话的人正是内阁次辅杨廷和,他现在很是急噪的样子,大步走了进来。
苏木忙站起来:“阁老。”
杨廷和看了苏木一样,鼻子里哼了一声,然后坐到他旁边。
苏木有些莫名其妙,这个杨阁老好象很看不上他的样子,难道他反对我对山西全面用兵的提议。
不过,转念一想。老杨以前在东宫的时候就和自己闹过很多矛盾,两人的关系到现在都还没有修复。
一个太监忙端了茶水过来,杨廷和大口大口地喝着,口鼻中不断喷着白气,显然是刚才在外面冷得厉害。
杨廷和这人非常刚直,可谓是性如烈火。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内阁人选,宰相肚里能撑船嘛!
苏木熟知道他的秉性,打过招呼之后,就坐在一边将嘴巴闭上了,免得去讨没趣。
却不想,杨廷和喝了一口热水之后,突然扭过脖子朝苏木点了点头:“做得好。”
“次辅……”苏木大觉意外。
“马昂小人,也只有你才能说服陛下将他的小妾赶出宫去。”杨廷和依旧一脸的严肃:“不过,这事却不能同对西北用兵混为一谈。”
“次辅说得是。”苏木又开始摸胡子:这算是口头表扬一次吗?
杨廷和正要再说,外面的太监有喊:“杨阁老到。”
进来的是内阁辅臣、吏部尚书杨一清。
他可是苏木的老熟人了,想当年在山西时,二人相处融洽。
这次见面,两人都感觉惊喜。杨一清话多,就坐到苏木身边,大声说笑起来。
杨一清做过三边总制,带老了兵的人,这次要对鞑靼用兵,话题自然围绕着行伍。最近苏木脑子里全是军事,就同他切磋交流起来。
杨廷和在旁边听得恼火,面色渐渐难看起来。
苏木心中一动,暗道:这次皇帝招集大明朝决策核心商议是否对鞑靼用兵,必然要议论一场。正德肯定是想对小王子动手的,只不过,还得征求大家的意见。看情形,杨一清是同意对敌作战的,至于杨廷和,必然反对。就目前的态势看来,一比一,关键是其他几个阁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