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甚至放言,攻破徽州,城中钱财任士卒抢夺,女人随意玩弄。
反正不是自己的江山。
被赵恺守城守得心慌的李道,彻底豁出去了。
战争的残酷,让李道也失去了作为名将的底线。
若是不能成功,李家将万劫不复,与其死李家,不如死别人,这个时候哪还管得了别人,哪还管得了别人家的女儿媳妇。
拿下徽州,才是王道。
成大事不拘小节,又有一将功成万骨枯。
自己要成功,总得有人死。
徽州之战,越发惨烈。
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死人。
从叛军开始攻城,哪怕是入夜,也没有停下过,更甚至于,到得后来,连尸体都没人收,大夏天的,徽州城上城下,血腥味已经被恶臭味掩盖……
叛军杀红了眼,禁军同样杀红了眼。
寸土必争,不失砖瓦。
在第三日,双方便有高级将领战死!
率先死的,是负责西门的柳兴祖。
叛军中的精锐组织了一波敢死队,精锐冲上了西城门,柳兴祖身先士卒,却抵挡不出源源不断涌上城头的叛军士卒。
最后被叛军伤兵抱住了双腿,眼看要被围砍。
柳兴祖一声怒吼,“李道,我日|你妈!”
弃剑,保住一名叛军士卒滚下城头,落在尸山血海里,没死,一拳砸晕那叛军,顺手捡过一把长刀,继续杀敌。
最后寡不敌众,被叛军的枪兵穿胸而过。
钉杀在城前。
双目不闭!
屹立不倒!
便如一座狮子镇守在徽州城前。
汝等已杀吾子,又欲焚我家园,请从我的尸体上踏过。
吾死,不悔!
主将身死,早已杀红眼的禁军没有崩溃,反而死战到底,最终在王捷的驰援下,守下了西城门,抢回了柳兴祖的尸首。
……
……
临安,大内。
赵昚双目充血,看着不断从前线送回来的军报,又不断传出政令,蒋芾和魏杞两位枢密院大佬,几乎也在垂拱殿里没有离开过。
为了防备徽州城破,临安周边开始大肆征兵。
然而形势不容乐观。
徽州柳兴祖死了!
衢州龙卫军副都统制周贤武死了!
唯一能欣慰的是,衢州任在。
徽州任在!
赵昚深呼吸了一口气,都是朕的好将军啊!
谢盛堂从殿外轻轻进来,“大官,柳统制的公子求见。”
赵昚缓缓抬起充血的眼睛,“请。”
是请。
而不是宣。
谢盛堂回首,“请。”
片刻后,一个刚及冠的书生模样的人走了进来,面容酷似柳兴祖,此刻神色哀戚,显然已经知道其父战死的消息。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年轻人身后还跟着一个老人,一个满身腐儒气息的老人。
赵昚并没有问责老人不宣而见。
见礼后,少年轻声问道:“官家,吾父之死,可益于国?”
赵昚掩卷叹息,“功盖徽州。”
“既然吾父已死,臣之死讯已无益于彰父之战志,善文虽是一介书生,愿请战!”
这青年豁然是柳兴祖那个有望一甲进士的儿子,柳汴,字善文。
原来根本没有被李凤梧所杀。
事实上,柳汴身后那个老人,就是王捷的父亲,才华满临安不输周必大多少的王纶,不仅这两人没死,赵希的妻女也安然无事。
这本身就是个计谋,一个瞒着赵恺和虞允文的计谋。
目的就是激发徽州、衢州两城守将的死战之志——这些被杀的人,全数被德云堂和皇城司合作,秘密的接到了临安大内安置。
李凤梧这一计,赵昚不得不佩服,至于死的那些替身,都是天牢里的死囚。
原本是太子入主东宫后大赦,不过国难当前,只能如此。
赵昚犹豫了下,“疆场之事,当有我大好武将守城,你乃读书人,当诗书朝堂,勿要辜负汝父之望,若那徽州失守,休说汝等读书人,朕也欲披甲一战!”
柳汴之行,赵昚赞誉,但一者担心他去到前线,会曝露李凤梧这一计。
二者,还不到读书人披甲的时候。
身后那老人哈哈的爽朗大笑,甚有读书人的风骨,“官家此言善矣,善文之心,可嘉可慰,然吾儿尚在,徽州便不失,心且宽矣。”
老人说完,对官家道:“但我等老朽,将入黄土,留之无用,还望官家旨意,让微臣前往徽州之后,若吾儿战死,微臣也可告之,父尚在家尤平尔勿憾。”
赵昚苦笑,“老司业,您就不要凑热闹了,难道是信不过朕的将军们?”
王捷的父亲,官至国子监司业,当然,已经退休了。
老人又是哈哈大笑,却不再说什么,连却礼都没行,转身出门而去,端的是读书人意气,沧桑豪迈的声音远远的飘回了垂拱殿:
“吾儿且征战,老父尤炊烟,君王寄君望,割鹿且割颅。”
“儿死儿无惧。”
“儿死父无悔。”
“哈哈哈哈哈,痛哉快哉!”
第四百九十章守城卢震今作枪!
PS:新书三月一日起点中文网历史频道上传,还请支持本书的书友届时收藏推荐支持一下!
……
……
这就是大宋读书人的风骨。
年轻的柳汴看着老司业的背影,浑身上下再无哀戚,一腔热血沸腾,眼里满满的都是父亲战死的自豪。
赵昚看着老司业的背影,暗暗感激。
老司业此来,一者是想去徽州督促王捷,一者是化解柳汴的哀戚。
朕有此等臣子,还惧逆贼?
……
……
随着叛乱的爆发,整个大宋,乃至于整个亚洲这块大陆的目光,都凝聚到了徽州、衢州,又以徽州为甚。
谁都知道,徽州才是这场叛乱的重中之重。
岷江之上,千帆争流。
四川没有水师,胡铨领军的援军,所用之船全是民间征集,好在早就未雨绸缪,数量倒是足够。
尽管走水路,但胡铨还是将四川的骑军尽数带出川。
不过两千耳。
一旦抵达徽州之畔的长江流域,登上陆地,这两千骑军将给王俊、李道的步军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前提是李睿的骑军没有来回援。
但是……事情不会尽如人意。
没有真正弱智的反派人物。
李道、赵惇起事,早就意料到四川的胡铨会出川,所以才会有林宗棠入主襄阳。
但这是明面上的,谁也没想到,林宗棠早就带着精锐部队,来到了江陵府,就等着胡铨的兵马从水路出川。
毕竟李道是名将,林宗棠也是。
胡铨要从四川出兵,就只能走水路才能赶得上江南那边的战局。
如果走陆地,等他们冲破襄阳府这边的阻拦,临安早就万事俱休,那时候的四川,就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归顺赵惇,一条则是继续勤王,但就成了叛军。
所以林宗棠并没有固执的停留在襄阳府,而是带着精锐人马,来到江陵府。
襄阳、光化军也没有水师。
但是林宗棠自然有办法拦住胡铨的百帆前船。
很简单的策略:大石拦江!
无数大石被运到江陵府岷江一处狭窄的河道里,让帆船无法顺利通过,再配合弓弩手,连番密集的攒射,直接将胡铨射懵了。
最后还是卢震反应迅速,所有人马在上游一些的地方弃船登岸,集整队形,和林宗棠对峙。
然而四川兵马,已经折损近两千。
总共才一万人马,顿时去了五分之一,让胡铨和张杓大感头疼,然而卢震却淡定自若,在张杓的配合下,要来了指挥权,要依靠着剩余的八千人马突破江陵府林宗棠一万人马的封锁。
集整队形只用了一个时辰。
张杓、胡铨、卢震三人并骑,望着前方远处那阵型稳固的叛军。
张杓叹了口气。
胡铨也有些一筹莫展,还有一丝不信任,“卢钤辖,时间紧迫,如何破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