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好像无意中听到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
火炬集团,还跟眼前这档子事有关?
“不过无所谓,火炬集团确实跟很多国外机构有合作,但没什么地方是离不开别人的。”
常浩南喝了口茶满不在乎地说道:
“更何况看目前的架势,除去少数几个被美国人控制的国家之外,大部分国家都还是一个静观其变的态度,所以未必会真的会马上遵守什么禁令…”
“我现在担心的,反而是对面在最后时刻缩手缩脚,搞几个仅针对菊厂和华兴科技的象征性禁令了事,那才麻烦得紧。”
刑牧春眉头微锁,似乎在权衡利弊:“就算这样,只要菊厂和华兴能撑住,后续国产供应链能顶上长远看,我们也不算亏。”
他顿了顿,补充道:
“只要他们真能在一个季度,或者哪怕半年后继续稳定地向市场供货,证明制裁无效,市场信心自然会回来,局面终究会打开。”
常浩南却轻轻摆了摆手,否定了这个看似乐观的推论。
“他们可以利用全球话语权发动舆论战…等到禁令落地后,哪怕我们实际上还在供货,他们也可以宣传‘制裁取得决定性胜利’、‘华夏科技企业遭受重创’之类的内容。”
他指了指面前桌上的电脑:
“我们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有效的还击能力…别说海外,甚至在国内都未必有,信息茧房一旦形成,大量的投资人、潜在客户,甚至一些国家的决策者,很可能会被这种精心编织的谎言所误导。”
“如果动静不够大,那么这种假象,就很容易被炮制和传播。”
刑牧春张了张嘴,像是想说点什么。
他理解常浩南的担忧,但总觉得需要更具体的策略来应对这种无形的舆论攻击。
单就在这时,“笃笃笃”的敲门声响起,打断了三人的交谈。
“请进。”常浩南应道。
门被推开,一名穿着盛飞集团工装的技术人员走了进来,手中拿着一份文件。
“常院士,这是气象部门刚送来的未来一周详细天气预报,重点标注了适合飞行的窗口期。”
技术人员将文件放在常浩南面前的桌面上,然后转身离开,并轻轻带上了门。
办公室重新安静下来。
常浩南的目光第一时间落在那份薄薄的气象报告上。
他立即坐直身体,伸手拿起报告,专注地翻阅起来。
刑牧春和边立桢也立即屏息凝神地看向他。
十几秒钟后,常浩南的视线在某一行文字上停住。
他拿起一支笔,笔尖在纸上某个位置果断地划了一下。
“天助我也,时间正好来得及!”常浩南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振奋,“咱们可以往这天平上,放下最后一颗砝码!”
他说着将手中的报告递向沙发对面的刑牧春。
刑牧春立刻接过,和凑过来的边立桢一起看向常浩南圈出的地方。
12月30日后面则是当天对应的天气情况。
少云;气温:24℃12℃;风向:东北风。风力:23级;能见度:优…
评估:非常适宜开展飞行试验。
刑牧春的目光死死锁在那个日期上——12月30日。
距离美国设定的最后期限12月31日,仅差一天!
他瞬间明白了常浩南所说的“最后一颗砝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