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谈结束,马斯克带着一丝混合着希望与焦虑的复杂心情离开。
栾文杰则径直返回办公室,随即召见了已经基本确定将接替他职位的副手兰新志。
无论是“信标”中继基地的建设,还是可能的、和SpaceX之间开展的合作,都不是一年半载能落地的事情。
大部分实际工作,肯定都要交到对方手中负责。
几分钟后,走廊里传来一阵脚步声。
栾文杰抬起头,看向门口。
然而,跟兰新志一起出现在他办公室门口的,却还有另外一个身影。
正是常浩南。
“常院士?”
栾文杰有些意外。
他倒是听说了常浩南在工程院会议上露面的事情,但最近一段时间忙得连回家的时间都没有,所以并不太了解NS方程问题的解决进度。
“理论方面的工作…顺利告一段落。”常浩南也不见外,径直走进办公室,坐在离办公桌最近的沙发上,“本来想把整理出来的内容拿过来给你看看,但刚才上楼的时候,好像碰到了个来自对面的熟面孔…”
他指的当然就是马斯克。
“对。”栾文杰长舒一口气,脸上带着混杂了震惊和疑虑的表情,“本来准备明天叫你们几位顾问过来开个会的…但是今天既然赶上了,那就先听听你的想法。”
随后栾文杰向常浩南详细转述了与马斯克的会谈内容,特别是关于利用“信标”作为中转站降低火星运输DeltaV的构想,以及SpaceX提出的本土化合作提议。
最后,他总结道:
“现在的问题,SpaceX的技术有很大一部分实际来自NASA的授权,而这么大规模的合作,是不可能瞒得过华盛顿的眼睛的…当然马斯克那边表态说没有问题,但我还是觉得有点…顾虑。”
其实他本来想说可疑,但又觉得这个词的倾向性过于明显,所以临时改口。
常浩南安静地听完脸上却并无太多波澜。
反而是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我倒是觉得,这方面没什么好担心的。”
不仅栾文杰,就连兰新志都露出震惊脸。
常浩南却是一脸自然的表情:“反正我们需要的,也不是他的火箭。”
另外两人对视一眼。
还是栾文杰开了口:“但对方说的也没错,长征9号和长征10号都还在纸面上…”
听到这里,常浩南摆了摆手。
“纸面上又如何。”他露出一个无所谓的笑容,“你们忘了,我现在已经得到了NS方程的通解…”
栾文杰当然不可能是忘了。
只是这一次,常浩南的成果并未直接公开,甚至在内部都还只有个别人了解,因此并未引发像当年证明庞加莱猜想那样的巨大轰动效应。
所以还不太适应一时没反应过来而已:
“你的意思是…”
“在NS方程的通解问题取得根本性突破后,我们对极端复杂流体系统的模拟…或者应该说是计算精度、预测能力和优化设计水平,都将发生质的飞跃。”
常浩南罕有地不再谦虚,而是直接下判断道:
“这意味着,新一代火箭的效率上限提升路径、燃烧不稳定性的预测与抑制、乃至整个箭体结构的轻量化优化与载荷分布控制,都有了更清晰、更可控的理论指引和设计工具,航空器和航天器的设计不再是仅靠工程经验‘摸着石头过河’的高风险项目,成功路径将大大缩短,技术风险被压缩到前所未有的低水平。”
对于绝大部分流体动力学问题来说,NS方程的通解一旦得到,就相当于大结局。
当然坏的一面是,该方向99的博士生,都将失去研究课题。
栾文杰倒是知道NS方程的巨大意义。
但被常浩南以这样直白的方式说出来,还是让他不自觉忘了合上嘴。
“也就是说…像解方程那样?”
“那倒也不至于。”常浩南愣了一下,然后摇头,“NS方程的通解不是一组显函数或者矩阵,而是一个等价的拓扑形态…呃…总之,还是要比解正常的函数方程要复杂一些。”
即便对于数学家们而言,NS方程的通解也仍然显得过于抽象,很难直接理解。
更别提工程学出身的人了。
好在栾文杰也并不纠结于这些具体的理论细节,而是直接问道:“能不能用个大概的数字,好让我们有个概念?”
兰新志在旁边疯狂点头。
“保守估计,至少…可以把参数设计和测试过程消耗的时间缩短到目前的10以下。”
其实如果只考虑流体力学部分,那恐怕连目前的1都用不到。
但造火箭毕竟是个系统工程,还有很多其它问题要解决。
比如结构、控制、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