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尚志给敦斯基的信》中说:
蒙天天很好的招待,吃、穿、住都特别好,我很感谢,可惜是我没有什么工作成绩,真觉抱愧,所以我请求还是可以减低一些招待,或者由我自己劳动。
这时赵尚志当然不在“工作房子”,可根据前面陈雷老人的叙述,那“工作房子”里的衣食住能很差吗?
陈雷老人说,“工作房子”里没厕所,要到外面的公共厕所去。时间长了,被住在楼东头的一个姑娘盯上了,一次还从公厕上方投下一封信,把他吓了一跳。因为那个每天来看他、安排他的生活的小老头少校,告诉他苏联也有外国特务,不让他接触外人。他把信拿给女主人娜嘉看,娜嘉连说带比画地笑着告诉他,这是好事。怎么个好事呀?小老头少校来了,看了,去楼东头跟那姑娘谈过回来,说她要跟你散步谈恋爱,我已替你回绝了。几天后,那个姑娘竟闯进来,幸亏娜嘉在家,把她推了出去。陈雷站那儿手足无措,弄出一身大汗。
巴彦游击队失败后被开除党籍,父母就劝他结婚。而当时赵尚志已经三十二岁了,在那个年代,这个年纪有的已经当爷爷了。从珠河游击队队长到3军军长、联总司令,赵尚志从来就是士兵吃什么他吃什么,从不吃小灶。他不适应“天天很好的招待”,可吃香的、喝辣的、穿好的、住好的还不好学吗?任何时代都有雄心壮志者,因为诸种不如意而心灰意懒,躲进温柔乡的。即便在那“天大房子地大炕”的环境中,不也有人因为恋爱,不愿与组织上并未批准同意结婚的异性离别,不服从组织派遣的吗?
倘若如此,那还是赵尚志吗?
他是龙是虎。
第57章 大英雄
壮士一去兮
1941年10月中旬,在度过了应该说招待很好却是度日如年的10个月没有铁窗的“工作房子”生活后,赵尚志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这是个被称做“五花山”的季节,经霜的树叶,赤橙黄绿青蓝紫,在秋风中喧闹着覆满山岭。不知这一年如何,往常这时候北满经常落雪了,有时还挺大的。
蹲“洋笆篱子”,住“工作房子”,赵尚志有多少愤怒、痛苦,这一刻就有多少激动、兴奋。
只是这一次的心境,又与上一次大不同。
上一次是作为东北抗联总司令,起码是3军、5军、6军、7军、11军的总司令,“领导破坏敌军整个体系的斗争”。这次是奉命率领一支4个人的小部队潜回北满,一旦日苏战争爆发,便去炸毁兴山(鹤岗)发电厂和佳木斯至汤原间的铁路,并配合苏军在小兴安岭深处、汤旺河上游老白山附近修建飞机场。
如果就是这样子,那就与抗联其他的境内外来去的小部队,没多少差异了。
一行5人,赵尚志和原3军留守团团长姜立新、原3军3师3团团长张凤岐、原6军士兵赵海涛、原2路军士兵韩有,在苏军协助下渡过黑龙江,在萝北县大马河口附近登岸。负重很大,赵尚志命令每人卸下3公斤炸药,连同一些不急用的东西都暂时“插”起来。张凤岐有本《联共(布)党史简编教程》,赵尚志也让“插”起来。而他那个挺沉的帆布包,里面都是他写的材料,无论怎么轻装,他都一直背着,一副与之共存亡的架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
除了前面说过的那个“实际工作环境”,有人还给赵尚志想了个去处:“或派赴内地,直接由中共中央适当分配工作(延安)。”
而赵尚志此行的意图,或者在东北拉队伍打游击,或者就是去延安。去延安向党中央汇报东北抗战情况,还有自己的情况。用有的老人的话讲,是申诉、告状。
“宁肯死在东北抗日战场,也不回苏联。”赵尚志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了。
没人知道他写了多少材料,以及口头、书面多少次要求回国。“诺门罕事件”把他从“洋笆篱子”解放出来,这次能够脱离“工作房子”,也与苏联的国际环境紧密相关。苏德开战近4个月了,东线日军也随时可能北进,苏联必须全力应对。只是这个季节回国,对赵尚志实在是太不利了。倘是上一次那样绿肥红瘦的春末夏初,可能就不是今天人们已知的结果,可他已经顾不得这些了。
在党籍问题上,远东军已经尽力了,而且苏联人敬重这位小个子的大英雄。赵尚志牺牲后,远东军称他为“中国的夏伯阳”,据说还出了一本小册子。夏伯阳是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著名的传奇式英雄。但是,苏联方面不可能牺牲它在远东更大的利益。赵尚志自然心知肚明。
而且,赵尚志应该明白,如果这次还“过苏联”,可能有国不能投,有鬼子不能打了。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经过4天跋涉,赵尚志一行来到老白山,等待日苏战争爆发。
西线吃紧,东线再打过来,苏联会怎样?对中国、对东北的影响又会怎样?难说把日苏大战视为大事变的赵尚志,在这种等待中作何感想,但他是忠于职守的。而且,对于大战后可能出现的种种情景,应该都有腹案。在这方面,“傻老赵”绝对精明。
“五花山”被白雪覆盖了,山岭都变成了老白山,山里山外依然如故,赵尚志就不能不怀疑远东军对于日苏战争的估计了。
苏方要求,过界3个月后,无论情况如何,都必须返回苏联。1月中旬,赵尚志让张凤岐、赵海涛、韩有3人先“过苏联”,他和姜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