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底的水草茂密,缠绕着少女的身体,她注视着向他游来的男人,微笑里隐隐透着欢喜。在岸边的野花丛中她追逐生气的他,她居然天真的以为自己达到了目的。爱之深沉,恨之真切。莎士比亚笔下不是也有个掐死了自己妻子的奥赛罗将军。
所以,我们相信,在那个夜晚,柏莱尼其实看清了一切。她之所以变得狠毒,是因为她品尝了什么叫做嫉妒…”
除此之外,法国《片场》也有影评专家盛赞这部电影《赎罪》。
要知道《片场》(CahiersduCinéma)作为1951年由安德烈·巴赞等人创立的法国权威电影杂志,以艺术探索与批判精神著称,曾推动法国新浪潮运动发展。该刊长期保持独立编辑立场,栏目设置涵盖影片分析、导演访谈等深度内容,相当有地位。
“林雪用谎言毁掉了罗阳的一生,书中书的结构,让林雪的剧本讲的是一个年轻人和心上人在战争之下的爱情故事,即使没有流血和枪战,在描写战争的镜头中,《赎罪》中的这个镜头也绝对是最震撼的之一。近千名的群众演员,复杂的机位移动,当年陈皑鸽用这个长达4分多的长镜头展示了他非凡的场面调度能力和庞大的野心。”
一些影评人也都有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对《赎罪》这部电影的看法,
“这是一部好片子。客观的讲,气氛压抑,丰富含蓄,充满张力,有对压抑的情感私密表现,也有宏大的战争场面。相当惊艳,林有成这位科幻文学的作者居然写这么个故事,当然就像当初他的那部《嫌疑人X的献身》一样令人震惊,这个结局同样十分惊人。
整个故事没什么可说的,毋庸置疑的好故事,尤其作者还是编剧,那个夏日发生的事情,从林雪的视角和实际事件发生两个角度叙述,很聪明,也很必要。整部电影镜头的调度非常好,战场那个长镜头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演员的表演也很出彩,林雪那位老年女演员的角色她结尾的坦白非常有力量,当然那位孔绫的演员也很出挑,我觉得她就是个阴郁的,充满想象和思虑的,令人害怕,心理层面很复杂,她以为她理解她看到的东西,但是她没有。她对于事情的怀疑,窥探,揣摩…她对于罗阳的懵懂的喜欢,总之都把握得挺好。陈道名和龚俐两位角色演的非常光彩,带着年轻人的纯真的感情,令人动容。”
“《赎罪》电影太动人了,可以说是美到极致却也是让人压抑到窒息的一部电影,深深地感受到无知嫉妒和阶级差距的无奈和可怕。女主妹妹就算试图写还给男女主一个圆满的伪结局,也永远安抚不了内心的负罪感,一生难安。
电影拍得很美,也在探究人犯下错误或者罪行后如何拯救的一个问题,十三岁女孩林雪刚刚开始尝试写作,想象力丰富。一天,通过窗户,看到管家的儿子罗阳和姐姐林雨有暧昧关系,后来又发现他写给姐姐的一封很色情的书信。不懂世事但想象力丰富的林雪于是便对罗比产生了反感,后来在表姐遭人伤害的时候,便诬陷罗阳下了大牢,后在战争中,罗阳和姐姐林雨都不幸死去。
这个影片中,其实最苦的还是这个妹妹,这罪与内疚感的捆绑,伴随了她的一生。死的早死了,生的人最苦。就如同苏格拉底临死前说的那样,他去赴死了,你们留下来,谁羡慕谁还两说相当惊人的故事,无比惊艳,陈皑鸽拍了一部好电影,当然我更佩服的是编剧林有成写了这个故事。”
很显然这些评论不绝,都是对《赎罪》这部电影的肯定,当然自然也是对《赎罪》这个特别的故事的肯定。
伴随着电影节上的火热讨论,戛纳电影节不知不觉也就到了最后的闭幕式。
陈皑鸽毫无疑问是相当期待拿奖,拿最重要的金棕榈大奖,因此在知道电影节组委会邀请剧组参加最后的闭幕式,自然也就清楚电影将有奖拿。
尤其是他也知道最近有不少影评人都在称赞这部《赎罪》。
因为收到了邀请,《赎罪》剧组的主创人员自然都很兴奋,非常期待最后的闭幕式颁奖。
好在颁奖仪式也没有特别冗长,很快就有颁奖嘉宾给出了《赎罪》的获奖。
“最佳剧本奖,恭喜China《赎罪》!”
“太棒了!拿奖了!我们拿奖了!”
“是啊,我们拿奖了!”
“最佳剧本奖,还得是林有成,林有成他真得太牛了!”
“陈导,我们电影拿奖了!最佳剧本奖!”
这话一出旁边的龚俐等人自然都兴奋,不管怎么说现在电影都拿奖了,一个个都很高兴,替《赎罪》电影高兴,同样也替远在国内的林有成高兴。
最佳剧本奖?
这也就是最佳编剧奖!
虽然陈皑鸽心里有些意外率先拿到了最佳剧本奖,也是最佳编剧奖,这也不知道后面还会不会有其它的奖项,半是高兴,同样也半是紧张,但无论如何也是电影拿奖了,自然也是值得高兴的。
陈皑鸽上台领了这个最佳剧本奖,自然也替编剧林有成发表了一番获奖感言。
这个奖毫无疑问是对电影剧本的肯定,也就是对编剧林有成的肯定。
至于后面颁发的奖项让陈皑鸽目瞪口呆的同时,又开始忐忑不安。
因为科恩兄弟的电影《巴顿·芬克》接连拿到了最佳导演奖和最佳男演员奖,这可是相当疯狂的,当然也就会让陈皑鸽震惊的同时也开始期待《赎罪》电影会不会也还有另外一个大奖在后面等着。
但不管后面有没有大奖,现在林有成这位国内文学圈的大佬,直接在戛纳电影节上拿了最佳剧本奖。
这是国际上三大电影节诞生的——
毋庸置疑的最佳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