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口音(2 / 2)

已是三月中,路基的阳坡下隐现绿色,远处的麦田郁郁葱葱。

旁边的空地里,老农赶着黄牛犁地。

没怎么到过农村,叶安宁看什么都觉得新奇。

“呀,才三月份,小麦这么高了?”

“这是冬小麦!”

“哦哦…咦,林思成你快看,二牛抬杠?”

林思成头都懒得回:“大惊小怪!”

“不是…这块地这么大,为什么不用机器?”

“这是菜田,车轮碾过去之后,土壤会被压的很实,会影响出苗。”

叶安宁一脸惊奇:“你怎么知道这么清楚?”

“我种过!”

“不可能!”

林思成的老家虽然是农村的,但从他爷爷开始就不种地了,林思成能到哪里种?

林思成只是笑了笑。

二十一岁的他当然没种过,但三十八的林思成真的种过。

有的古墓发掘到一半,因为各种原因停工。既不放假,也不让乱跑,还没有网。

林思成的精力又旺盛的出奇,闲得无聊没事干,就只能帮着农民种种地…

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下了省道,进了县道。

临近市区,叶安宁拿指着捅了一下:“林思成,那里在建什么。”

林思成侧身看向窗外:离的不远,也就一两公里,稀稀落落八九座小山岗。其中最高的一座的山顶,用脚手架搭着好高的一座高台。

底下尘土飞扬,又是人又是机器。

“九龙岗,九龙塔!”

叶安宁顿了一下。

那天在关圣庙,庄依说要请他们到老家玩,好像就提过什么九龙庙?

转着念头,她刚要说什么,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算了,林思成说她这张嘴开过光。

就像上次,她只是调侃了一下,随口和林思成开了句玩笑。结果,真就碰上了…

又开了一会,两辆车进了市区。

北方农业县级市,高楼不多,算不上繁华。又正是春耕农忙期,街上人不多。

但很整洁,马路扫的干干净净。

随便找了一家饭庄,点了菜,又给赵大打了电话。

不大的功夫,两兄弟也到了。提着半兜子炸糕,放桌子上一放。

“师父,卖筐的地方找到了,就是市区靠北边!”

“废瓷坑呢?”

“在黄河岸边的河滩上,从这往北差不多十二三公里。说是原先有好几个,但前两年市里让在河滩上种花生,坪地和时候全部挖掉了…我们转了两天,别说瓷片,连块瓷渣都没找到…”

种花生要精耕细作,肯定早捡掉了。

林思成点点头,取出了一块炸糕。

硬糜子碾成面粉,里面包了白糖和芝麻,又用胡麻油炸成。

外皮酥脆,内里软糯,轻轻一掰,糖水裹着芝麻流了下来。

胖老板吃的就是这一种,但感觉比这个要更硬一点。

“什么时候买的?”

“就你打电话的时候。”

两个多小时,都还没凝住?

林思成点点头,再一尝…好家伙,这么黏?

林思成提起兜子,一人分了一块。

刚咬了一口,赵修能“呀”的一声。众人顺声一看,顿时就乐了:炸糕没咬下来,反倒粘下了一颗假牙。

“怎么这么粘?”

赵修能嘀咕着,把假牙塞了回去。

王齐志也咬了一口,眉头一皱:“太甜,关键是太黏,还劲!”

叶安宁直接一句:“不好吃!”

连叶安宁都觉得不好吃,那肯定就不好吃…

林思成想了想:“这炸糕不是在这买的,胖子也不是在这拉的瓷片,很可能,他就不是这儿的人。”

几人愣了愣。

“这几块糖水直流,但皮卡车里的却将凝未凝,说明胖老板去的地方要更远。关键是炸糕…”

林思成又咬了一口,嚼了好几下才咽了下去,“这东西,应该是冻凉了才能吃…”

正好,有人敲了一下门,两个服务员一个抱锅,一个端菜。

林思成举了举,看着那位岁数比较大的:“大姐,这糕是不是冷了才能吃?”

大姐瞅了瞅一眼,点头笑着:“老板外地人吧?这是死黄面(黄米)的凉油糕,要放在冰箱里冻住糖水再吃,不然能粘掉牙…”

可不就粘掉了赵修能的牙?

“是不是只有咱们这儿有?”

“跟前(附近)都有,就大河(黄河)这一道,岸滩上种糜子的地方,像万荣,乡宁都做!”

林思成点点头:“大姐,再请教一下,白,说成‘pia’,这是哪儿的口音?”

“只有乡宁人这么说,我们这儿都说‘bie’…”

“衣裳,说成‘nishe’,这又是哪儿的口音!”

“也是乡宁人!”

林思成笑了笑,说了声谢谢。

好了,至少可以肯定,那胖子不是本地人。十有八九,瓷片也不是从这拉的…

几个人皱着眉头,努力的回忆。

那胖子,坐这儿的大半都见过。特别是第二次,赵修能和他聊了好一阵。胖子絮絮叨叨,说了不少。

就知道口音有些重,但一群老陕,哪个会留意胖子的哪句话是什么口音,哪一句又有什么地域特点?

一群人面面相觑,林思成指了指火锅:“老师,师兄,先吃饭,吃完咱们到废瓷坑看看!”

几个人如梦初醒…

最新小说: 富婆站姐在线爬墙[娱乐圈] 谋天下 晚熟 顺风车包月计划 她怎么不追了[暗恋] 东京文豪,从拯救jk少女开始 待花绽放的那一天 华娱2004 刁妻驯养记 空间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