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士 > 都市言情 > 刚想艺考你说我跑了半辈子龙套? > 第455章 组建全球最顶级经纪团队

第455章 组建全球最顶级经纪团队(2 / 2)

首演当天,家属受邀观礼。当那位父亲在台上对着虚拟电话说出“对不起,爸爸错了”时,台下一名少女突然站起来,哭着喊出一声“爸!”那是他失联多年的女儿,母亲瞒着她报了名。

全场泪崩。

演出结束后,监狱长握着林晓的手久久不放:“二十年来,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们眼里有光。”

她离开时,陈志刚递给她一封信。里面只有一句话:“等我出去那天,我想去春晖剧社报名。我想让更多人知道,犯过错的人,也能重新登场。”

与此同时,“登场计划”的影响力持续扩散。贵州山区的祠堂演出队将侗族大歌与即兴戏剧结合,创造出全新的“祭戏”形式;内蒙古牧区的年轻人组建“移动帐篷剧场”,骑摩托车携投影设备深入无人区巡演;even在某女子监狱,一群服刑女性排演了全女班版《哈姆雷特》,将“生存还是毁灭”译作“沉默还是呐喊”。

林晓开始收到全国各地的手写信件。有的用铅笔写在作业本纸上,有的贴着干花与火柴盒剪贴画,有的附着录音U盘。一位盲人听众寄来一段语音:“我听完了直播,虽然看不见舞台,但我‘看’到了他们的声音。那种力量,像阳光照进地下室。”

她把这些信全部归档,命名为“微光档案”。并在官网开辟专栏,每发布一封,配以朗读音频。她写道:“每一束光都值得被记录,哪怕它只照亮过一个人的眼睛。”

一年后的春天,教育部正式将“生命表达课程”纳入义务教育试点推广方案。林晓受邀参与教材编写。她坚持保留大量空白页,供学生自由书写。“这不是课本,”她说,“是镜子,是容器,是用来装下千万种‘我存在’的方式。”

发布会当天,她没有穿西装,而是套上了当年在昆明社区中心初遇苏婉清时那件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口袋里,仍藏着那张泛黄的承诺纸条。

会后,一群来自不同省市的教师围着她请教实施细节。她笑着回答:“别怕乱,别怕丑,别怕没人看。只要有一个孩子敢站起来说‘这是我的故事’,你们就成功了。”

当晚,她独自走在校园小径上。路灯昏黄,樱花纷飞。手机再次响起,是林然发来的视频链接。标题写着:《登场计划千人共演特别篇》。

她点开画面从昆仑雪山拉开,一名藏族少年用母语念出第一句台词;镜头切换至东海渔村,一位老渔民在船头唱起自编的“海葬谣”;再转到广州城中村,打工妹在天台用扩音喇叭朗诵北岛诗句;最后汇流至北京工人文化宫,上千名普通人在同一时刻齐声说出:“我在这里。”

背景音乐缓缓响起,是孩子们合唱的《让我们荡起来》,却被重新填词:

“让我讲,让我唱,让我笨拙地发光;

我不怕错,不怕响,我要让世界听见我的模样。”

林晓靠在树干上,任泪水滑落。她知道,这场运动早已不属于她,也不属于任何一个个体。它是无数沉默灵魂的共振,是时间洪流中不肯熄灭的星火。

几天后,她启程前往云南边境的一所难民营学校。那里有一群从未受过正规教育的孩子,正在尝试用肢体剧重现逃亡之路。她带去了摄像机、灯具,还有满满一行李箱的彩色粉笔那是孩子们要求的“舞台颜料”。

途中经过昆明,她顺道去了趟社区中心。礼堂已翻修,墙上挂着大幅照片:周老师坐在轮椅上看演出,笑容灿烂。下方刻着她信中的那句话:“下次上台,记得多留一束光,那是我的座位。”

她在那把空椅旁坐了很久,掏出笔记本,翻开新的一页。

《登场计划第二阶段构想》

目标:建立“民间表达生态网络”,覆盖城乡、监狱、医院、灾后社区、流动儿童学校等边缘场景核心机制:

1.“种子讲师”制度:每支持一个团体,培养至少两名本土组织者2.“光影背包”计划:定制便携式演出包(含LED灯、无线麦克风、折叠幕布)

3.“跨域对话剧场”:促成不同群体间的联合创作,如农民工x白领、老人xZ世代、残障者x健全人她一笔一划写完,合上本子,抬头望向天空。春阳正好,云卷云舒,仿佛无数隐形的舞台正在天地间悄然升起。

而在千里之外的某个高原村落,一个小女孩正踮脚将手电筒绑在帐篷顶上。她回头对伙伴们喊:“准备好了!今天我们要演给星星看!”

风穿过旷野,带着稚嫩的吟诵声飘向远方:

“我是风,我是草,我是夜里不灭的灯;

我不怕远,不怕冷,我要把故事送到山外去听。”

最新小说: 港综从追龙开始 华娱之别样人生 重生之金融巨头 首富从盲盒开始 寻宝全世界 你这领主有问题吧 咖啡渍的陷阱 娘子且留步 神豪从系统宕机开始 我在军营肝技能